090906 辽宁朝阳 宏观寺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
具有传奇色彩的小孤山有观音洞、如来洞、天然卧佛和岳飞顶
宏观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一位活佛亲手搭建的一座小庙。到了清嘉庆二年(1791年),这座小庙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后来,村子里一位名叫金扎兰的朝廷命官,回家乡省亲时看到了破旧的小庙,为了使其胞兄金四喇嘛更好地修行,便出资将小庙扩建成大殿,重整院套,筹建了这座寺庙。
在大殿二楼,还有一些唐卡珍品
僧人用石子玩“老虎吃绵羊”游戏
说起刺绣,人们较为熟知的有苏绣、湘绣、川绣、粤绣,这个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的技术工艺不仅远近闻名,更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的一块瑰宝。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乌桓人就将各种各样的图案绣在皮衣上,意在驱灾避邪,向往吉祥,追求幸福。可是,让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里,记者此刻站立的地方——宏观寺,就曾有一位大师用一手刺绣的绝活,花费一生的时间,绣出了令人震惊的刺绣珍品,留下了美丽的故事,更为当地人奠下了“辽绣”的美名。
红岩大师(法名)——关朝饶勒玛喇嘛,1916年在宏观寺出家。其叔叔嘎布喳喇嘛九赴西藏,学习绘制佛像。关朝饶勒玛喇嘛15岁开始刺绣佛像。一生中共刺绣佛像13幅,1米以上的佛像5幅。据当地人描述,最大的佛像绣图《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法像》长2米,宽1.5米,采用了20尺缎子,2.8斤家蚕丝线。她每绣一针念一句佛,耗用了3年半的时间才大功告成。整幅作品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可惜的是,这幅珍贵的绣图作品被人盗走,至今仍下落不明。
在她的带领下,宏观寺以刺绣闻名,其刺绣工艺由佛门居士带到民间。经过打造,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也与艺术挂上了钩,让民间刺绣作品走进平常人的生活。现在,章吉营子村已形成了一个有近百名农家女参加的“刺绣女”群体。刺绣女每人年收入3000多元,产值数百万元。村里的刺绣产品影响越来越大,其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很有影响。这个由少数民族自治村,蒙、汉等民族共同居住融洽的章吉营子村村民,创造了辽西朝阳人自己的刺绣风格,其手法被省内外行家称之为“辽绣”,打造出灿烂的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