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喀左紫砂工艺品:
紫砂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江苏宜兴紫砂陶器,更是历史久远,誉满中外。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紫砂陶器是该行业的后起之秀,著名的南哨陶瓷厂建于1937年,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也是喀左县最早的陶瓷厂。
喀左县的陶器产品,造型新颖,种类繁多,各式产品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盆类、壶类、瓶类、茶具、酒具、文具、台灯等。工艺产品有看盘、壁挂和引人瞩目的惊马、奔马,造型美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喀左紫砂陶器是采用当地一种稀有陶土紫砂(又名南沙)为原料制成的陶器,色泽红紫,质地细腻坚硬,适于雕刻,易于着色,透气性好,且可塑性、稳定性俱佳,既不易变形,又不易爆裂。因此,用紫砂制成的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栽培的花木不烂根,不掉叶,能保持土质疏松,花草树叶茂盛,花色艳丽。使用紫砂茶壶泡出的茶叶,不失原味,色味俱佳,时间一长,茶垢堆积成“山”,素有“茶山”的美称。用紫砂器皿装粮食,不易酸腐。紫砂茶具由于热传导慢,不炙手,不易磨损,经常擦拭,表面越加光泽,黝亮照人,深受茶家的珍爱。
喀左紫砂陶器的装饰工艺水平很高,画面的设计、雕刻、设色都十分讲究。紫砂陶器的美丽外衣除大量采用传统的刻画工艺外,还运用浮雕、印花、透雕等工艺手法。近年来又创造了彩釉堆绘方法,精制各种花盆。彩釉堆绘的方法是把设计好的图景画面,一笔一笔地用彩釉涂点堆绘在陶器花盆外面,经烧制后发出玻璃光泽,有很强的立体感。盆内有鲜绿的枝叶,娇妍的花果,盆的外表是堆绘的美丽图景,花盆内外相互衬托,显得格外高雅俏丽。
喀左紫砂陶器既是人们的生活用品,又是美化环境的工艺品,它以高质量、高工艺畅销全国,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备受国内外顾客的赞誉。早在1983年,喀左紫砂陶器就被国家轻工业部、国家民委评为优质产品。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隶属辽宁省朝阳市,地处长城之外,大凌河之滨,历史悠久,红山文化源远流长。喀左紫砂陶器: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检测,喀左县产紫砂(紫色砂质页岩)系产于二迭系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色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可与宜兴紫砂媲美,乃是高档陶制品原料。
喀左泥塑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天然红土加工塑造而成。二是捏塑后熏烧而成。这两种泥塑制作方法至今仍然在沿用。红土泥塑适合制作大型造像。运用雕、塑、捏、贴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小型造像在制作期间为了增加强度要经过烧制形成红陶塑或灰陶塑。泥塑与陶塑的制作工艺由于两种制作的方法和材料不同,所以应该分别把它们称为红土泥塑和紫砂陶塑。只有这样分别称呼和解释。才能更好的了解喀左泥塑。
1、红土泥塑制作工艺:要经过采土、晒土、过滤、加砂、加棉、和泥、闷泥、立木、绑草、捏塑、压光、阴干、粉底、上色等工序。
2、紫砂陶塑制作工艺:要经过采土、风化、磨面、打浆、过滤、和泥、砸柔、闷泥、捏塑、压光、阴干、烧制、着色等十几道工序完成。
2、凌源影人雕刻艺术品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凌源的影人雕刻古朴别致,雕刻精细,色彩鲜艳,是精美的民间艺术珍品。
凌源影人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特点对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进行夸张,凌源影人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出神俊俏,着色对比强烈。由于特殊的舞台环境,所以一般雕刻采取“五分脸”:即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
凌源皮影的雕刻用料讲究,以小口青槽期的本地毛驴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制作工艺上,无论以造皮、克制、刮皮(经过浸泡、刻、铲、打、拉、绷等工序)、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烫、上油、订缀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凌源影人雕刻艺术师徒相传,雕刻刀法十分讲究——走刀、推皮、打眼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
凌源皮影全国闻名。1992年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为“群众皮影艺术活动基地”,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2004年评定为全国民族民间重点保护工程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凌源皮影保护项目。
凌源市现有6家皮影雕刻艺术品制作企业和家庭式作坊,有专业人员近百人,凌源皮影影人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线条流畅,雕镂精细,不仅是皮影戏必备的道具,也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
3、红山女神复原图、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纪念章

我国著名的刑事相貌专家和痕迹考古专家赵成文教授,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对长沙西汉马王堆女尸、《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王妃、清代香妃等古人成功复原,开创了中国古人复原先河,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4月21日,赵成文教授应邀复原朝阳传世国宝,在短短的56天时间里,他三次来到朝阳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专家,搜集文献资料。同时,又专程赶赴深圳、上海、内蒙古等地进一步考察搜集所需资料,终于凭借娴熟的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刑侦技术与痕迹考古高效融合,又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传世国宝的复原工作。
朝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丰厚的自然和人文遗存。其中,以女神塑像为代表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和以中华龙鸟、辽宁古果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资源震惊世界,享誉全球。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发现,升起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曙光,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女神塑像,填补了中国考古历史的空白,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女神塑像,是5000多年前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被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而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的发现也是独步全球,古生物专家称之为“世界上第一只鸟”和“世界上第一朵花”。

4、朝阳化石纪念品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恐龙、翼龙、鸟类、哺乳类,共90多属110多种;发现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腹足类、双壳类、虾类、叶肢介类、介形类、昆虫类和蜘蛛类等共100多属150多种;发现的植物化石,包括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50多属70多种。这些化石发现,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其中,鸟类、带毛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

辽西朝阳的化石发现与研究,为诸多理论研究,如鸟类的起源、飞行起源、羽毛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提供关键性证据,同时对生物演化的一些传统观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这些发现与研究震惊全世界,在世界刮起一阵阵中国风,把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从德国的索伦霍芬引向中国的辽西朝阳,辽西朝阳一跃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的前沿阵地。
5、建平剪纸
建平县地处辽宁西部,是辽、蒙、冀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国沙棘之乡,中国膨润土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平剪纸于2005年被辽宁省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平剪纸是东北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沉淀,多民族风俗的浸淫,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建平以蒙族萨满文化为主体的、蒙汉文化相结合的造型粗犷、浪漫的剪纸艺术。
建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独特的剪纸艺术,自春秋到明清,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山戎、东胡、匈奴、鲜卑、乌桓、蒙古、契丹等少数民族居住,蒙古诸部在此盘踞时间最久。清中叶以来,大批汉民出关,带来山东、山西、陕西等关内剪纸,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建平剪纸风格。
建平剪纸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经过历史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建平剪纸多服务于百姓的婚丧嫁娶,表现为百姓的喜怒哀乐,因此它具有通俗性和时令性的特征。二是建平地处塞外,先民多是游牧民族,因此形成了建平剪纸造型粗犷、大胆、浪漫的独特地域性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某些特殊的文化符号,使其具有对历史风俗的解读性特征。三是建平与内蒙接壤,境内蒙、回、满等游牧民族与汉人杂居,形成了剪纸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四是建平剪纸受萨满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文化遗存的影响,形成了神秘性的特征。五是建平剪纸的构图不受空间束缚,多为二维半空间和四维空间构图,有利于表现故事、传说,形成其叙事性的特征。六是建平剪纸造型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形成其为存在而存在的造型手法,因此建平剪纸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建平剪纸作品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以白色基调为主,线与面巧妙地结合,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所剪事物粗犷中透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尤其动物剪纸,构思浪漫而不浮夸,造型严谨而不拘泥,动作情态若似活物跃然纸上。在五谷庄稼、生肖阿福、猪马牛羊、生命树、麽麽神等作品中,寄托了作者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大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月牙纹,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建平剪纸种类丰富,题材广泛,造型多样。
一是从制作工具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
二是从题材上分有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有美妙的神话传说,有舞台的戏曲人物,有虚幻的神秘世界,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可谓包罗万象。
三是从民族上分有蒙、满、回少数民族文化的剪纸,有蒙满回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剪纸。
四是从剪纸的用途上分有节庆时令用装饰剪纸,有婚丧嫁娶用剪纸,有作为绣品的花样子剪纸,还有巫术信仰习俗剪纸。

节庆时令用装饰剪纸:包括棚花、炕围、墙花、窗花、门楣的挂笺等。以喜庆吉祥、家庭和美、平安如意、富贵幸福为主要内容和目的。
婚丧嫁娶用的剪纸:有洞房贴的喜字,寿宴时用的寿花,白事用的财头、财尾、财邦和棺盖等。因用途不同,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喜事之用多表现夫妻和美(和合二仙),子孙繁衍(榴生百子),夫妻恩爱(鸳鸯戏莲)。寿宴之用多表现祝福,如福禄寿禧、福鹿同春。用于白事的剪纸一方面表示亲人的悲痛,另一方面表现生命轮回,慰籍死者亡灵。
作为绣品的花样子剪纸:这类剪纸因用途限制了剪纸的空间,因空间而变型,本身也在创造空间。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形。象鞋样、枕顶、门帘等等。
巫术信仰习俗的剪纸:最多的就是生殖崇拜和神灵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对生殖器的崇拜,表现在剪纸上就是大量的代表生殖器的符号的出现,比如代表男性生殖器的有鸡、蛇等;代表女阴的有葫芦等。直接诉说生殖崇拜的剪纸《抓髻娃娃》、《骑鸡娃娃》、《葫芦娃娃》等等。对多子的动植物的崇拜,有多子的植物:葫芦、石榴等;多子的动物:鱼、青蛙等;还有一些剪纸是隐含着生殖崇拜的寓意的。洞房张贴的《鲤鱼卧莲》,鱼象征着男性,又寓意多子多福。莲象征着女性,又寓意生命的繁衍。所以《鲤鱼卧莲》又隐含生殖崇拜的寓意。神灵崇拜。建平远古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萨满直译为“癫狂的舞蹈者”,萨满也就是通灵者。萨满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属多神崇拜。他们希望能有超越人间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幻想着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因而形成了最初形式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剪纸表现比较多的有生命树、麽麽神、柳树等,表现的是对神灵的惧怕与请求。在萨满教里还有一种图腾崇拜。远古的辽西人都是游牧民族,每个部落、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猪、狼、熊、鹰、鹿等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及玉凤为中国的“龙凤图腾文化”找到了实物依据,玉猪龙、玉凤等玉器已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标记的艺术手法,创造了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与建平剪纸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相似,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建平剪纸艺人朱瑞莲许多年前的剪纸作品《龙戏珠》里的龙即为猪头、鹿角、蛇身、鸡爪、凤尾。而一般龙的剪纸为马首、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问她为什么这样剪?她说:老辈子传下来的就这样。可见建平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性。
建平剪纸的代表人物
建平县剪纸最具代表性的艺人是朱瑞莲、赵连秀、杜耿氏、陈嵘、张素珍、耿凤云等。朱瑞莲的剪纸风格粗犷、夸张、拙朴动人,因居住地处蒙汉杂居区,作品反映图腾崇拜、萨满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遗存较多。朱瑞莲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的展览,获得过多种奖励,2000年,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民间优秀艺术人才”,2000年,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作为片头播出。并有多幅作品收入《东北文库》。
赵连秀擅长刻纸,具有刀法刚劲、构图严谨、造型优美的独特风格。加之本身为蒙族,又有过当喇嘛及游历过中原的经历,其剪纸多弥漫一些萨满崇拜、生死轮回的神秘色彩,也有部分蒙汉文化融合的作品留世。他生前刻了两千余件的八宝、生命树、冥币、棺盖、财头、财帮、财尾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的展览,并获大奖。
杜耿氏是建平南半部闻名的剪纸巧手。其作品造型甜美、稚拙。其传承人陈嵘是其外孙,陈嵘8岁时名声大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过新闻片《山村小巧手》,陈嵘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技法、造型方式以及构图方式的基础上,融汇了美院所学的造型、构图以及美学程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由此形成了“造型甜美,刀法细腻”的风格。前不久在“中广大杯”辽宁民间剪纸作品展中荣获金奖。
张素珍的剪纸尤以瓶花、生命树、枕顶出色。1980年以来,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的展览并获奖。《荷花仙子顶》等10幅作品,入选全国25省市《剪纸新作展》。《瓶花》等6幅作品入选《六阳剪纸联展》。有30多幅作品被收藏。
耿凤云的剪纸作品享誉日本。1997年,她创作《百蝶迎归图》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一百只蝴蝶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百蝶迎归图》在朝阳市电视台播放,同年,《百蝶迎归图》、《福禄寿禧》等100多件作品和部分刺绣作品在《日本》展出,受到广泛赞誉。
耿凤云的小女儿张小华的作品可以和母亲相媲美。目前,张小华在日本教学。
建平剪纸的制作过程
建平剪纸多流传于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
建平剪纸的主要工具有剪刀、香。很早以前剪纸艺人的剪子都是到铁匠炉专门定做的。即使是买来的大剪子也都要进行加工,使剪刀的刀尖、刀刃更加锋利。这样在剪精细部分的时候,根据作者的需要,不至于回不过剪子。
剪刀是用来剪纸的,香是用来烧眼睛部位的。烧出来的眼睛如画龙点睛,有灵气了,就象是灵魂附体,所以涉及到巫术的剪纸一定要用香火烧出来眼睛。
建平剪纸的材料主要是以大红纸为主的各色彩纸。
建平剪纸的杰出价值
建平剪纸艺术已经在国内外都有些影响,有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一是研究价值。从建平剪纸中可以解读到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可以了解到龙凤文化与猪龙文化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蒙满回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二是历史价值,建平剪纸应时而做、应事而做,其特有的叙事性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原生态的风俗、事件、传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三是娱乐价值,建平剪纸多流传于民间,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手段,现在在建平不发达的乡镇,人们依然将剪纸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四是审美价值,建平剪纸属民间美术范畴,造型上融合了红山文化彩陶、玉器的质朴、粗犷、博大之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五是收藏价值,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品是收藏爱好者的最佳选择,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6、凌源剪纸
凌源剪纸的纹样
1、传统剪纸。凌源传统民间剪纸是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无论是迎春的挂笺、窗花,还是婚嫁时的喜花,常常以鱼莲、龙凤、凤凰、牡丹、石榴、佛手、鸡、鱼、桃等组成吉祥纹样,寓意夫妻和美,多福多寿,子嗣繁衍。民间剪纸中这些经常表现的动物、植物,有的是上古时期先民们藉以生殖崇拜的灵物;有的是氏族的图腾——氏族的繁衍神和保护神;有的是后人用以谐音祈福的物类。譬如,人首鱼身的“鱼娃娃”和半坡村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一脉相连,“鱼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纹样,表现的就是远古时期鱼龙互变的图腾传说。因为鱼有很强的繁殖功能,上古时常以鱼比作女性,这类作品是祈求子孙连绵不断。“娃娃骑鸟”是由原始社会彩陶上鸟衔鱼演变的纹样,娃娃抱着的鱼象征着女性,而衔着灵芝的鸟则是男性的化身。因此,这件纹样在当地冠以“骑鸟送子”的雅称。人首、葫芦身躯、男女同体的“葫芦娃娃”,表现的则是“以葫芦为本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在民间的化身。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说:“至于为甚么以始祖为葫芦的象征,葫取以相比拟。”这样,端午家家门上挂艾和贴饺的葫芦不仅仅是为了禳灾辟五毒,主要还是表达繁衔子嗣的愿望。凌源南已故的杨氏剪的“葫芦”非常古朴,而且对生殖的含义毫不掩饰,看纹样就是男阳女阴的写照。以上列举的纹样都是由中原移民传承的,具有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文化内涵和中原剪纸的风貌。此类剪纸遍及凌源乃至辽西。另外,凌源传统剪纸表现“龟”的纹样颇多,如“辈辈封侯”等,保留着辽西对龟的青昧与对猪的崇拜的上古遗风。
2、现代纹样。凌源剪纸现代纹样以现代生产、生活为主题,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今人风貌、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吉禽瑞兽等方面的内容,
传递着浓厚的地方气息,反映了凌源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凌源剪纸特点 
凌源剪纸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它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
每幅剪纸展示的不仅是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最主要的是它形象地表达和记录着劳动人民心中的所想、所盼、所求,蕴涵了民俗文化中许多约定俗成的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7、建平绒绣
绒绣又叫“皇宫绣”,它能充分体现图案的立体效果,也能再现画面的特殊韵味,绣品题材广泛,表现力强。工艺师用精湛技术以其不同针法将多元素逐针配色,交融成千上万个彩色颗粒,再将其有序地组合一体,欣赏“彩点组合”,“次梯排列”。整个画面不反光,视觉柔和,并具有形、色、工、光、平的艺术效果,堪称工艺美术的特色奇葩。
建平县的杨希彬祖籍山东,祖上曾作过大量的绒绣制品,并以绒绣特技师的身份晋选为同治帝加工制作“皇宫毯”,后移民到建平定居,又把制作绒绣的工艺带到这里,创建了建平杨氏绒绣。建平杨氏绒绣与中国其它优秀的传统刺绣相结合,形成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它是用羊绒线在特制的亚麻网眼上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制品。它所用的绒线纤维长、拉力好,特点是通过自行染色、劈线、拼色等工序,可以展现色调极其丰富的画面,塑造出色彩变化微妙的形象。由于它所使用的毛线多到难以记数,所以用来绣制色彩丰富的油画和彩色摄影,包括人物画和风景画等绣制品。建平杨氏绒绣以针法繁多、技术精湛而独树一帜。在品种上由原来只能生产简单的的民间饰物,发展到今天能绣制各种人物、动物、风景等大型艺术品,形象逼真,色彩浓郁,立体感强,线条绚丽,形成了粗犷豪放的“东北派”艺术风格:借鉴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经过艺术再创造巧妙地将形、色、神、光相结合,针法有斜针、十字针、套针、小针、乱针、飘针等几十种针法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听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和无尽的艺术享受。
8、喀左挂毯
也称作“壁毯”。原料和编织方法与地毯相同,作室内壁面装饰用。壁毯装饰以山水、花卉、鸟兽、人物、建筑风光等为题材,国画、油画、装饰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大型壁毯多用于礼堂、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小型壁毯多用于住宅、卧室等。
挂毯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有欣赏性,它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又使得这一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据考古工作者对发掘古墓及城堡中的遗物考证,早在战国时期新疆就有制作,唐代时织造的毯子在花纹、图案、做工方面已很精致,到了元、明、清,织造工艺就更成熟了。织毯分毛织和丝织两种,毛织挂毯系用羊毛织成,古代丝毯则采用纯蚕丝和金银丝线编织而成,毛头长,色泽艳丽,主要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传统挂毯多采用人字纹的编织方法,这块金线地玉堂富贵挂毯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反面均用丝绒线织成,配色丰富,图案艳丽,并采用黑线勾边,是一块很有代表性的清代挂毯。
9、凌源刺绣布艺
刺绣艺术在朝阳民间广泛流传,刺绣的物件一般为归围、桌幔、门帘、围裙、头巾、手帕、花鞋、荷包、针扎等。绣法分为纳、借、缝、包等。图案以花鸟、金鱼、蝴蝶、石榴、仙桃为主,也有人物及山水。凌源四官营子一带盛行绣拽峰枕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绣法精妙,绣出的花鸟栩栩如生。1983年李桂兰的刺绣作品“拽峰枕顶”获辽宁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10、北票蛋雕
蛋雕是近年来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蛋雕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清除蛋液、消毒等处理。由于禽蛋壳比较薄脆,在上面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因此目前蛋雕在市面上还不多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