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作业”后的家长评论
(2025-09-20 17:31:55)重庆一青年教师在班级群里所发的“老师不想作业想你们”的视频迅速火爆,前一篇文章,我着重谈了“不想作业”的温情背后,我为这位年轻教师点赞,因为他与时俱进,改变了传统的开学催交作业的模式,也与家长学生产生了高度的共情,迎来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片赞叹。如今的家校沟通确实很难,这位年轻教师的高情商视频所传递的教育理念确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但是看到这条视频下面的某些评论,我的内心,真的被刺痛。委屈、压力、反思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对着屏幕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我每次都和闺女说,要是老师问哪个作业怎么没写,就说妈妈忘了,没和你说。”看到这位妈妈的评论,难免生气,但又无语。家长可能觉得孩子面对老师的质问压力太大,心疼孩子,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挡箭”。这是一种本能的爱,但用错了方式。家长自己可能也怕被老师“问责”,觉得承认自己忘了比承认孩子没做要“面子”上更好看,或者觉得责任更轻。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灭火”方式,家长希望用一句谎言迅速解决问题,避免后续更多的沟通和麻烦。但这种“小聪明”式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传递一系列极其错误的信号,其危害远大于一次没写作业本身,这直接给孩子上了一堂“实践性”的撒谎课啊。孩子会学到:当遇到问题时,不需要面对和承担,只需要找一个借口(尤其是让别人背锅)就可以蒙混过关。作业是学生的责任,家长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剥夺了孩子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会认为:“不是我的错,是妈妈的错。”
长期以往,孩子会成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习惯性找借口。另外当老师得知真相,不仅会失去对学生的信任,也会失去对家长的信任,未来的家校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家长应该是孩子品格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榜样,但这位家长用自己的行为亲手破坏了希望孩子“诚实”的教导,言行不一,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和榜样地位。其实,孩子没写作业,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说明情况,及时补齐就可以了,但是这位家长这么一来,原来的小事变成了直接危害孩子的大事。此时的我,生气已经是小事,一种无语感让我内心很沉重。
“要是所有的老师早点这样,哪来那么多抑郁的孩子”——这条评论让我握手机的手微微颤抖。原来在家长心里,我们手里的红笔和孩子的抑郁症之间,竟藏着这样直白的因果。家长竟然简单地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因于老师和作业,仿佛我们成了压力的唯一源头。这无疑简化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业压力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它来自社会竞争的传导、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家庭过高的期待,而老师,常常只是这个链条末端的执行者,甚至有时,我们也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人。我们同样在分数指挥棒和育人初心之间挣扎,在有限的课时和无限的教学要求间奔波。将所有的期望与指责都加诸于老师一身,这份期待很重,也让我们感到些许无力。想想我们的老师,批改作业到深夜时,台灯下那些密密麻麻的对勾与叉号,每一个都曾斟酌再三,如今却像突然被贴上了罪状的标签,沉甸甸地坠在胸口。这时。一丝难以言说的委屈与无力怎么也无法驱散。
我还看到评论中那句“谁想学就写,不想写的不用写”。这确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愿景,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分寸感。因材施教是我们的理想,但“一刀切”地放弃作业要求,是否是对所有学生负责?那些天赋优异、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孩子,他们的需求又该如何满足?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放弃要求,而是追求一种更科学、更合理、更具选择性的“作业设计”,让作业真正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非负担。
家长的呼声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过去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僵化与惯性,但是家长把责任推给老师,我觉得也是不公平的。教育这条路很长,在目前没有更好的解决作业问题的前提下,老师要尽力关怀学生,坚决不能用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换取作业的完成,而家长也要理解老师,包容孩子,让孩子在更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我想,为了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用更深刻的共情与更智慧的行动面对孩子的作业难题。
前一篇:“不想作业”的温情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