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有感
(2025-07-30 00:36:04)
本月共读书目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书在我们共读书目中不是常见。尽管叙事者群体绝大多数是一线教师,但是任教学科不一样,任教学段也不一样,因而共读书目偏向于适合公共阅读的,比如心理类的、励志类的,或者传记类的,而这本书偏向于学科类的。书中所举例子从学段上来说,涉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从学科上来说,涉及语文、数学、生物、历史、化学等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有一定障碍的。况且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新的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学科都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还是处于迷茫阶段。抱着学习新事物,了解新知识的心态,在一知半解中啃读完了全书。
读完全书如果要我立即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恐怕有点难度,但是我最大的收获是弄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异同之处。
一开始接触“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个话题,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仅仅是一个新名词而已。因为早在2001年课程改革的时候,就有一个新的课程,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当时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片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操作。那时候听了很多讲座,也进行过不少的实践,学校也被强制配备专职综合实践老师。慢慢地我们有了一点认识,实践操作也比较得心应手了。在我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差不多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确实有相同之处:他们两者都是打破学科界限,都反对单一学科灌输,倡导知识联结,而且两者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动探究而非被动接受,尤其强调的是这两者必须在真实情境学习,均依托生活或社会问题展开。但是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强调动手操作、社会参与和问题解决,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为纽带,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合作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为了建立学科间联系,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可能会涉及学科知识,但是更侧重做中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要关联多个学科,强调知识整合;综合实践课程在学习方式上以调查、实验、参观、志愿服务等真实体验为主,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项目探究、问题驱动、学科交叉学习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组织者,资源协调者,主要以这门课程的老师为主,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是学科整合者、思维引导者,强调的是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评价上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活动参与度、实践成果以及社会价值为主,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知识融合能力、跨学科思考深度为主。这样一比较,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书中主要围绕几个例子来说明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怎么样来设计,比如《水鱼生活》《校园清凉地数据地图》等,其实这些例子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都会涉及到,通过阅读此书,我也明确了在具体的例子中两者有怎样的不同。
我们小学阶段经常开展
“传统节日”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拿端午节为例子,我们往往会设计端午节包粽子、采访长辈了解习俗等活动,我们的活动成果一般是以包好的粽子以及学生记录的端午节历史来呈现,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让孩子们了解文化的传承。同样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我们肯定要从不同的学科本位来进行设计,比如品社课程,我们要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科学课程要研究粽叶防腐的植物学原理,数学课程可以计算粽子配料比例,音乐课程可以学习端午民谣、舞蹈等……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以节日为线索,深挖各学科知识点。
学校其实是经常要开展主题活动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主题活动我认为可以把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觉得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可以作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第一阶段,那就是整合学科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第二阶段,那就是更好地成果呈现。这样组合既能建立知识网络,又能锻炼实践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虽然我还不能熟练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但是阅读此书,让我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异同,也为今后进行夸主题学习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也明白,小学阶段播下跨学科思维的种子,未来学生面对复杂世界时,自然会具备更灵活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