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楼梦》中的“哭”
(2025-06-21 00:25:42)
完整读完曹文轩、陈先云改编的《红楼梦》后,感觉书中描写“哭”的内容特别多,粗略统计一下,竟然有四十来处,据说原著中“哭”的内容还要多,竟然有170多次。难怪《红楼梦》被誉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作,“哭”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情感表达和情节推动元素。书中描写了各种人物、各种情境下的哭泣,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悲剧性。
林黛玉初进贾府就引发大哭。林黛玉初进贾府,欲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停。贾母见到外甥女,既为早逝的女儿而伤心,也为外甥女可怜的身世而哭泣,当然也有为见到外甥女激动落泪。贾母这样大哭,旁边的人落泪也是被感染。开篇就是一场哭戏,这本是亲人相见时的真情流露,但是在这个作品中,似乎为后面的“悲”做了铺垫,也许这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巧妙安排吧!
林黛玉见宝玉摔玉而哭。黛玉初到贾府,所以谨小慎微。宝玉因听说黛玉无玉,便摘下自己的通灵宝玉狠命摔去,惹得贾母和王夫人着急落泪。黛玉深感不安,当晚回房后独自垂泪,觉得自己一来就惹得宝玉摔玉,是她的不是。
林黛玉葬花泣残红。黛玉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感怀身世,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青春易逝、爱情无望,便在花冢前一边葬花,一边悲泣,吟诵出哀婉绝伦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字字血泪,哭花亦自哭。宝玉在坡上听见,心碎肠断,恸倒山坡。
贾宝玉挨打,众人哭作一团。宝玉因结交戏子、被诬告逼死金钏等事,被贾政痛打。这场面引发了一场集体哭泣:
王夫人:
贾母:
李纨:
凤姐等:
袭人:
宝钗:
黛玉:
林黛玉题帕三绝,情动而泣 。宝玉挨打后,遣晴雯给黛玉送去两块旧手帕。黛玉领会其深意(私相传递信物,表深情),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诗,情难自禁,“不觉神魂驰荡”,“由不得余意绵缠”,眼中落泪。
紫鹃情辞试忙玉,宝玉急痛迷心。紫鹃为试探宝玉对黛玉的真心,谎称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宝玉信以为真,如遭雷击,“急痛迷心”,呆傻疯癫,人事不知。苏醒后,但凡看见与“林”字、“苏州”相关的东西或人(如船),便哭闹着说是来接林妹妹的,不许放走。这场大哭大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和失去她的恐惧。
黛玉惊梦,病势加重,悲泣不止。黛玉梦见父亲续弦,自己被继母安排远嫁,向贾母求救被拒。从噩梦中哭醒,心酸落泪,痰中带血,病情急剧恶化。此梦此哭,预示着她对未来的巨大恐惧和无助。
贾母、王夫人定调“金玉姻缘”,黛玉绝望焚稿断痴情。得知贾母、王夫人等人已决定让宝玉娶宝钗,黛玉万念俱灰。她挣扎着将记录与宝玉深情的诗稿、题诗的手帕投入火盆焚毁,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和无声的悲泣(“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完成了对爱情的诀别。这是全书最悲怆、最具毁灭性的“哭”的场景之一(虽未直接写哭声,但动作和情境充满无声的恸哭)。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黛玉临终之际,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紫鹃等丫鬟围绕痛哭。这一句未尽的遗言,蕴含着无尽的悲愤、质问、绝望和深情,是生命最后的无声控诉和哭泣。
宝玉悬崖撒手,辞父出家。宝玉中举后,在毗陵驿雪地中拜别父亲贾政,然后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贾政追赶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贾政的悲痛和失落,虽未直接写哭,但那种巨大的怅惘与悲伤,也是一种无声的哭泣。
《红楼梦》中的“哭”,远不止以上这些片段。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哭泣:史湘云的身世之哭,探春的远嫁之悲,香菱的凄苦之泪,金钏、鸳鸯的刚烈之泣,小丫头们的悲愤之哭,甚至贾政的克制之哭……这些泪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宏大悲剧画卷,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下个体命运的无奈、情感的压抑与幻灭、以及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必然性。品读经典,真的难忘《红楼梦》中的“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