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给我们的启示
(2025-03-07 23:24:32)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问这学期的必读书目是什么。本以为孩子们不会特别清楚,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了出来。看来语文李老师早就把书目公布了。挺欣慰的,不管班上到底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阅读每一本书,但是从大家的回答中知道,他们至少已经明白,本学期大家要阅读哪几本书,能够在班中营造一种读书氛围那也是好的。我们约定,第一本就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知道《俗世奇人》源于这本书中的《刷子李》,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就选用了这个故事。我没有真正上过这篇课文,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到好多老师都上过这篇课文。现在的语文课,上到最后,即使没有跟这篇课文特别关联的课外书,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列出一两本书单,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因为现在特别重视整本书阅读。而《刷子李》是正儿八经出自《俗世奇人》这本书,毫无例外地老师们一定会推荐阅读。根据教材中的文章引导孩子去阅读更多的书,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一直想去看一下这本书,但一直没看成。这次和孩子们共读,我知道自己终于可以逼自己阅读这本书了。下课后,迅速到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书名是《俗世奇人全本》,在内容简介中了解到,《俗世奇人》原来只有三十六篇文章,2019年冯骥才先生又创作了十八篇“俗世奇人”新作,编辑成《俗世奇人全本》。能够阅读到更多像《刷子李》这样的好故事,了解更多天津卫的奇人趣事,自然令人更加欣喜。
作为一名老师,该从这本书中汲取些什么呢?我觉得书中那些具有独特的生命姿态的鲜活的人物,给我们的教育很多启示。
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在这里,刷子李的绝活、泥人张的手艺、苏七块的医术,无不彰显着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这些市井人物,为什么能够成为“奇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特异功能,而是他们在不断劳动中提升技艺,最终练成绝技,从而成为
“奇人”。他们的技艺之所以在天津卫得以展示,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我想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谋生,为了立足,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可以各显神通,当时的社会也都能接纳他们、包容他们。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现在的孩子,学习似乎是他们唯一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得围绕着他们的学习而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似乎都在进行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与成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用分数丈量一切,却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发现并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就像书中的奇人们,他们或许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成功标准,却在自己的领域中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试想,如果教育不把学生塑造成统一的模样,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会不会也多出很多校园内的“小奇人”呢?
在《俗世奇人》中,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而不是被强制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
我们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比如社交特别厉害,无论是成人还是同龄人,他们都能很快结识,并友好相处;又比如某项运动特别突出,能够在孩子中独领风骚。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觉得社交厉害无法换来好成绩,有时候反而会影响纪律,运动突出也无法改变学习成绩,有时候反而会耽误功课,于是想方设法让孩子改变说话的习惯,甚至禁止孩子再在某项运动上花费功夫,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才是正道,而其他的特长都是无关紧要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反思: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强调纪律规范的同时,是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俗世奇人全本》给了我们一面镜子,照见教育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珍贵品质。
书中市井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生命力,也是对现代生活最好的启示。泥人张捏泥人时专注的神情,刷子李刷墙时行云流水的动作,苏七块看病时的执着,蓝眼鉴画时的专注,这些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职业精神。他们不是简单地完成工作,而是在工作中寻找生命的价值。这种精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不抱怨生活的艰辛,而是在困境中寻找乐趣,在平凡中创造奇迹。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俗世奇人全本》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教育中的不足,也让我们看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自我反省,又要将书中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后一篇:直面离异家庭的孩子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