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圣人”曾国藩——读《曾国藩传》有感
(2024-11-30 12:30:27)
之前在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的时候,看到郦波教授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圣人是孔子,二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他们对于道德、智慧和实践的深刻理解,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哲学和道德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尊称他们为“圣人”,我是很能理解的。郦波教授又说,曾国藩能称得上半个“圣人”,我不是怀疑,而是很好奇。因为之前对曾国藩只是熟知名字,知道他的家书很有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只是零零碎碎知道一点,但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真的不清楚,郦波教授的评价激发了我想去深度了解曾国藩的欲望。有想法,但是迟迟没有落实。这月叙事者共读《曾国藩传》,我终于得偿所愿,认认真真读完了44.6万字的这本书。此时静静回想,真觉得曾国藩非一般之人。
七次科举非常人能够经受。
曾国藩经历过七次科举,前面连续六次都失败了,甚至被作为 “反面教材”,这种打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忍受的。试想,如果现在的学生经历6次高考失败,他们还能再去冲击第七次吗?我想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学生家长,都会选择放弃。但曾国藩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努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在连续失败后,曾国藩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文章写作的问题,通过对比和学习,他改进了自己的不足,这种自我反思和不断改进的能力是他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经历失败能够不断反思,也一定会有收获,可惜,真正能够沉下心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曾国藩一直觉得自己比较笨,但是他不因为自己笨而放弃努力,而是越笨越努力,从不走捷径,这样反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使得他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能够顺利通过,也为他的仕途和军事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七次科举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人成功可能会来得比别人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肯花功夫,还是能取得成功的,而且是大成功,这也可以激励我们,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一定要不放弃、不气馁,坚持到底。
学做圣人非常人能够做到。
曾国藩第七次科举考试成功之后到了翰林院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尤其研习王阳明之后,更觉得自己的鄙俗,于是曾国藩在三十岁那年立志要成为圣人,他认为要么成为圣贤,要么成为禽兽,没有中间道路可选。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程朱理学,认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军规,包括整齐严肃、每天早起、每天静坐一个小时、读书不二、每天读史十页、谨言、养气、保身、每天记笔记、每月写诗文、每天练字半小时、夜不出门等。这样的严格要求真的是非常人能够做到的,但是曾国藩做到了,因而他在翰林院的考试非常顺利,也让他的官位不断提升。曾国藩经常通过写日记来反省自己,记录每天的言行,并深刻反省不符合圣人要求的地方。他将日记写好,并送给朋友们传阅,以此作为自我监督和改进的手段。曾国藩一生都在不断地自我磨砺,从青年到老年,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曾国藩认为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以身作则,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也是他个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让他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也让他有了具体的行动,纵观他的一生,确实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提携后辈非常人能够完成。
曾国藩作为一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不光自己做典范,还尽心尽力提携后辈,尤其是提携李鸿章,赤忱的师者之心让人感动。曾国藩在湘军攻陷安庆后,让李鸿章回合肥组建淮军,这是李鸿章独立事业的开始。曾国藩不仅提供了物资支持,还从湘军中拨了九个营给李鸿章作为起家的班底,这样的无私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曾国藩的严格自律和“诚”的原则对李鸿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李鸿章的个人品质也得到了塑造,李鸿章也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坚持立场的人。曾国藩虽然作为上级,但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尊重李鸿章的意见和决策。例如,在李鸿章坚持将淮军九个营移防上海时,曾国藩最终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并写信请求谅解。在李鸿章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曾国藩总是出手相助。例如,当李鸿章因迟迟不派兵增援南京而受到朝廷严责时,曾国藩替他辩解,称李鸿章有让功之心。曾国藩不仅在个人成长上对李鸿章进行了提携,还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信任,使得李鸿章能够迅速崛起,并在后来的清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样的师者在历史上也真的少见。
读《曾国藩传》,了解他的的生平、才能、品行,明白他身上非常人能够企及的内容太多太多,我也深刻明白了郦波教授所说的“半个圣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