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餐公开课,便饭家常课——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4-03-28 16:04:16)
本月共读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以前零零碎碎读过李老师的文章,但阅读专著是第一次。读有的章节,很容易读,也挺有同感;但是读有的章节,感觉很深奥,有点绕,就是找不着北。后来读到《理论对课堂有用吗》章节,我才知道,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和公务员,后来以研究生的名义重回“理论“怀报,他说“理论”是他的专业和责任,是他的头衔与标签。尽管他认为这是一本随笔,但是对我来说,有些章节就是理论,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这下我也释然了,一本著名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写的书,哪怕他认为是随笔,一定是离不开我一直有点畏惧的的理论的,读不懂也实属正常。
课堂是教师一生必须坚守的舞台,课是教师在这方舞台上时时演出的剧目,可以说课就是教师的生命。书中讲到好课要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平实就是指常态下的课。
所谓常态课,其实是相对于公开课而言的。常态课就是教师日常上的课,不一定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但是公开课的设计总是力求完美:语言力求完美,结构力求完美,师生互动力求完美……常态课不一定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设计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即使到了课堂,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环节、某个内容没有理解透彻,教师也可能改变原来的节奏,在重点难点处着力解决,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目标。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有时候某个环节可能就会用上一节课。尽管打破了设计的流程,但是在我的家常课上,学生一定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懂才是老师的天职。然而公开课一般总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让听课的老师有个完整的印象,让上课的学生有个完整的学习。很多时候公开课在设计之初,常常会为时间不够、内容不完整而纠结,因为谁都不敢在公开课上只是完成一个片段的教学。所以公开课必须按照既定的设计流程走,即使学生有疑问,即使学生没有能完全理解,教师也要上下去,最多说一声“这个内容我们课后再探讨。”
常态课和公开课有着太多的不一样。而我们老师平实很少上公开课,更多上的是家常课,所以一直以来公开课遭受的批评很多,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十分让人陶醉,但在听课中,大家也发现,一些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和完整,有时候上课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增加各种华而不实的环节,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有时候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有时候上课老师表现一些独特的才艺,让一般老师觉得高不可攀。所以抵制公开课的声音很强烈,有专家学者,有一线教师。
我呢,从教以来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上过不少,从教研组,到全镇,再到全区、全市,对于公开课的利弊应该也是很清楚的。我们不去说那些只是为了博取效果的公开课,我只想说说我们平时经常进行的公开课。
公开课的弊端之一就是太折磨人,正如书中所讲“要经历怎样的磨、煮、泡和熬的艰辛过程……”尤其是级别高的公开课,从最初的设计到完成公开课,一次次设计,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试上,一次次修改,真的要磨掉人的几层皮。每一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如实记录磨课的全过程,现在回看,都觉得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艰难历程。弊端之二,公开课试上无数次,每一次都要用到不同的学生,试上的公开课主要是看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表现是否出色,学生的表现只是为了验证教师课的成功与否。即使是正式的公开课,由于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老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无论是自信心还是表达能力,都是能够得到锻炼的,但是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听课的学生,上课收获还不一定会有家常课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公开课的好处真的不多。
尽管公开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弊端,但是我还是支持教师上公开课的,因为我自始至终认为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来讲,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书中也说,“公开课的价值是最能锤炼人,锤炼一位教师教学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等”六课技艺。确实,教师要成长起来,必须要经过公开课的锤炼。一开始上公开课的时候,就设计而言,有的教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是磨炼多了,积累也多了,自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设计课也有会轻松很多。至于上课等其他环节,更是需要在公开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上了真的“战场”,才会经历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也才会得到不断地提升。我自己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我身边的很多老师也是这么成长起来了的。所以“几层皮”绝对不是白掉的,你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在今后的发展中让你得到回报。公开课上得到的成长还会迁移到其他工作中,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班级管理能力一定不会差,因为公开课方方面面都要想周全、做周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想周全、做周全的班主任,怎么会不出色呢?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走上行政岗位也一定会是管理好手,这和班级管理的道理是一样的。
也许我们会觉得,教师上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成长,光教师成长带不动学生成长,这样的公开课不是没有长远价值的吗?其实不然,就那一节公开课来说,对于学生来讲作用不大。但是公开课只是一节,一位成长起来的教师,学生受益的时间自然是更长的。老师带完一批学生,又会迎接新一批学生,所以一位成长起来的老师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因而从长远目光来看,通过公开课来锤炼教师无论是对教师成长还是对学生成长,都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但是,不得不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有参加高级别公开课的机会的,正如书中所讲, “公开课相当于各种宴会、宴席中的‘饕餮大餐’,其豪华奢侈,决定了不可能天天享用。很少有人是吃大餐长大的,大多是吃‘日常饭菜’长大的。家常课就是教师每天都要吃的日常饭菜,它最能滋养教师的成长。无论公开课有多大的价值,它毕竟只是教师的‘小众场景’,只有将各种磨炼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是最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
当看到大家全盘否定公开课的时候,一直如鲠在喉。现在读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书中对公开课和家常课的看法引起我的共鸣。我一直以为,教师拥有公开课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借机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更多时候,教师的责任是上好每一节“平实”的家常课,这也是教师必须拥有的看家本领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