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懂孩子的老师
(2020-06-13 12:23:15)
昨天,叙事者“四有好老师”团队开展“争当‘四有好老师,叙事家人话‘筑梦’”主题活动小组长张丽静将活动策划得十分有意义。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大叙事者牵手小叙事者”活动,所以还邀请了几位高年级小叙事者一起参加。在讨论到怎样才能当一个好班主任话题的时候,张丽静请小叙事者来谈谈。两个孩子很大方,都谈到了老师要懂学生,不要让学生去猜老师的想法,其中一个男孩子还讲到老师不要做无厘头的事情,发无厘头的火。男孩子的发言让在场的大叙事者都笑了,但是笑归笑,孩子的发言还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家长经常这样说,我们的老师也经常这样说。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关切这是不容置否的,“为你好”的初衷也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你的好意孩子能领会吗?昨天到场的小叙事者都是班中特别优秀的孩子,尽管我们都说老师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班中优秀的孩子得到的各方面关爱会多一些。但就是这样的孩子还是觉得老师不懂他们,老师会做那些无厘头的事情,会发那些无厘头的火。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明明一片好心,但就是得不到理解,有时候甚至搞得“鸡飞狗跳”,大人们也是满心的委屈。小孩怪大人不懂孩子,大人怪孩子不理解大人,你觉得委屈,我也觉得委屈,这样的死结一直存在。
那么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还是很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无论是大人和孩子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儿子读小学,有一次中午休息的时候不知什么事情,直冲进我的教导处办公室。那时候,我们办公室一共四位老师,我坐在最后一排。那天因为其他原因,我心情不是特别好。儿子可能因为着急有事找我,冲进我办公室时,既没敲门,也没和其他老师打招呼。而先前我一直告诉他,一般情况下不要进我办公室,有事找我即使门开着也要敲门示意,还要和其他老师打招呼。那天他直冲进来,我觉得太没礼貌了,而且这么没记性,所以想给儿子一点教训。我严厉地惩罚他回到门口,想明白我为什么这样惩罚他后再来告诉我。儿子无奈,退回到了门口。
站了一会儿他过来问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叫他出去继续想;又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说了另一个理由,我继续狠狠地让他出去反思......一连好几次,儿子都没说对理由,他一次又一次来到我座位旁,然后又被我狠狠地骂出去。当时我非常恼火,认为这么明显的错误也不知道,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实在不懂事,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惩罚,但是就不愿主动和儿子沟通。儿子那次真的站了很久很久,最后哭得很厉害。后来因为上课铃声响了,我才让他走,并再次告诉他进办公室要敲门要跟老师打招呼。孩子是抽噎着离开的,但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是他的妈妈,让他吃点苦头,以后就记住了,我是为他好。
儿子还真记住了这件事情,但不是记住自己犯了什么错,而是记住自己的妈妈是多么的严厉,多么地不懂他。而这一切是在多年以后我整理儿子高中时的东西时无意间在一本小作文本中发现的。
他说当时被我呵斥着退回到门口,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看到我那么严厉,也不敢多说话,于是只能可怜地站在门口。他实在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于是一个一个猜,但是都被我狠狠地骂回去。路过的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看他,教导主任的儿子被罚站,他们觉得很有趣,而儿子却莫名其妙,真的很委屈。其他老师见他站了那么久,好心要拉他进门,但是他不敢。问他原因,他只能茫然地摇头。他反复在文中说他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实在太委屈了。他甚至说,恨不得一下子跳下楼去。那么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一句,我的脊背发凉,倒抽了一口凉气。真的没想到,我的自以为是竟然给儿子带来了那么大的伤害,直到读高中他还耿耿于怀,其中的委屈还那么明显。
过后反思,大人和孩子的思考角度明显是不一样的:其一,作为大人,我认为敲门、打招呼是孩子理所应当做到的,而作为孩子,儿子因为着急根本没考虑这些;其二,作为大人,我觉得孩子一直说不准理由,要么是故意,要么实在不懂事,作为孩子,儿子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只能一个一个猜;其三,作为大人,我觉得给你点教训你就记住了,作为孩子,儿子觉得妈妈这么不理解自己,让自己这么难堪,所以甚至产生了跳下楼去的极端想法......人家说母子连心,就这么一件小事情,母子都无法想到一块儿,何况是老师和学生呢 ?
老师和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也不一样,所以导致产生彼此不一致的想法。那么怎么来弥补呢?彼此改变思考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自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长规律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上,他们有自己的局限,还不可能和我们成人一样有完整的思维模式。那么更多的改变应该来源于我们老师。多学习、多思考,打开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昨天,孩子谈了看法后,我们也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今后,当我们和孩子相处,作出跟孩子密切相关的决定时,一定会想起俩孩子的话,也会促使自己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也才能得到更多孩子的理解、支持和喜欢。
懂孩子,真的很重要;怎样懂孩子,反思学习很重要。做一个懂孩子的老师,这也是我们叙事者“四有好老师”团队首先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