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读完了,说真话,有点难读。尽管自己的书上圈圈画画了很多,但那大多是自己对某些话语或者某些案例的零碎理解,对于整本书我还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囫囵吞枣读完第一遍,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读第二遍,明显感觉比第一遍读的时候容易理解多了。《教学勇气》的评价那么高,也许对我这样缺少底蕴的人来说,要读懂也必须给我一定的考验吧。好在书是我自己买的,有时间我随时可以翻开再看。我也相信只要自己有一颗向上之心,只要我愿意再去啃这本外国教育著作,我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收益的。
本书第二章讲到了”恐惧文化”。学生恐惧学校、恐惧老师,老师恐惧学生、恐惧同事、恐惧领导,这些我们似乎都可理解。但是“问题学生”的恐惧,我们能看到吗?
“当我让老师们说出对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我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当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我听到的是一连串的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会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
这段话,太熟悉了
,因为我们的老师经常说,我也经常说。尽管作者的教学领域和我们不同,他书中所描述的学生也和我们的小学生不大一样,但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还是存在着共同点的。我们都认为,现在的问题学生给了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的教学太大太大的压力。有的时候甚至极端地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教不好,跟这些问题学生有关;我们现在的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自然也跟这些问题学生有关。
我们也曾追问过原因: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和大众文化的平庸之极.....于是我们认为当今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对现在的孩子充满了担忧,失去了信心。
难道这些孩子真的那么”十恶不赦“吗?老师的痛苦、老师的焦虑真的全部来自于这些”问题学生“吗?直到作者在课堂上以及汽车上两次面对被他称为”来自地狱的学生“,才彻底改变自己的看法,甚至让他觉得是”他帮助了我。他让我懂得,课堂上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作者也多次写到了这个孩子。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也改变了作者看待学生、看待教学的态度。
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僵化麻木的状态,
让作者几乎崩溃,尽管其他人并不能更多地看出破绽,但是作者无法自欺欺人,他无法接受大家的赞美,他不敢面对听课的人,他要逃离这个学生,逃离这个城市,因为在作者认为,他被这个孩子彻底打败了,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课堂教学。真是天意弄人,越是要逃离这个孩子,越是无法脱身,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带他离开这座城市的司机就是那个”来自地狱的孩子。“似乎有点像小说的桥段,但这恰恰是真实的情景。司机的健谈让他了解了这个孩子在课堂上僵化麻木的原因,这是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因为孩子的父亲是个失业工人、酒鬼,认为他的儿子想大学毕业成为专业人才是完全不可能的。父亲每天都在训斥他:”这个世界就是愚弄我们这样的人。大学是向我们耍的一个骗局。不要去上学了,找份快餐店的工作,存点钱,凑活着过吧。从来都是如此,将来也都是如此。“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在课堂上,他封闭自己,他逃避现实,他上大学的动机日益减弱,因此在作者的课堂上呈现这样一种僵化麻木的状态也在情理之中。可见环境教育有多重要。
我们不也是一直在抱怨我们身边的”问题学生“吗?
一直在我视野中的小施同学,他的顽劣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能诉说完,我们无奈,我们失望,我们痛恨,很多时候,真的希望这个孩子突然消失,因为这样可以让班级安静,让老师安心,也让学校安宁。然而我们想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用,我们甚至和孩子的家长也起了冲突,我们的代课老师甚至为了这个孩子工作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两年了,什么办法都没有用。而这学期开始,家庭环境改变了,老师发现他的点滴长处后也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法,没想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仔细分析,小施同学先前的顽劣其实也是不可控制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这也是他恐惧的一种表现。因为恐惧,他学会了说谎;因为恐惧,他四处招惹人;因为恐惧,他与老师敌对。环境导致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由于我们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往往会误读,我们觉得孩子的这些表现就是故意在作对,因此我们也会有强硬的手段去干涉。方法不对,效果自然不佳。小施的改变,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懂得了原因,而是一种巧合。家庭环境改变了,我们抓住孩子的点滴长处,改变心态,懂得倾听,也慢慢打开了孩子的心灵,问题也慢慢得到了解决
。现在想来,其实我们就是抓住契机,淡化了孩子的恐惧,从内心深处改变了孩子的想法,因而也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观。
恐惧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孩子更加容易,当恐惧无法得到很好缓解,再加上家庭等环境的不良影响,有些问题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问题学生,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得用学到的知识好好分析,假如确认问题是因为恐惧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就要理解学生的恐惧,正确评价学生,淡化学生的恐惧,并且尽力用宽容、关注、尊重来化解学生的恐惧。
理解“恐惧”,善待学生,这样,因恐惧而引发的平时我们很难理解的种种问题行为说不定就能得到很好解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