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中的“猾褢”是棕熊

(2018-05-07 19:17:57)
标签:

山海经

猾褢

棕熊

《山海经•南次二经》原经文:“又东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猾褢:即棕熊。别称灰熊、马熊、人熊等。我国古代的“罴”。

http://s9/mw690/001zkGSjzy7khrJ1Kha88&690

《山海经》中“猾褢”为什么是“棕熊”呢?《山海经》描述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鬛”。即“猾褢”的样子像人。野兽当中,“棕熊”最像人,其姿态五官似人,特别是面部的眼睛,故有“人熊”之称。

http://s1/mw690/001zkGSjzy7khrL6Ggo40&690

 《山海经》里的“猾褢”,即棕熊,属于喜玛拉雅棕熊。喜玛拉雅棕熊是棕熊的一个亚种。属于小型棕熊,与东北棕熊的体形大小相仿。与同种棕熊的明显区别是喜马拉雅棕熊长有两只圆圆的毛茸茸的大耳朵。它们的皮毛颜色通常微红,英文名称也叫红熊。

在中国,野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喜马拉雅山区是传说雪人最多的地方。传说能直立行走,身体毛色多为灰白色,脚印留在雪地里似人的且较长,个头比一般人高,有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但根据动物专家考证,传说中的“野人”、“雪人”其实都是都是棕熊。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毛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由于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


http://s16/mw690/001zkGSjzy7khrQZ5kb2f&690

 “彘鬛”。“彘”,彘,豕也。《说文解字》:“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小尔雅》:“彘,猪也”。《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彘”,即大猪、野猪。

http://s9/mw690/001zkGSjzy7khrYaUCk78&690

“鬛”,鬛是指兽类颈上、身上的长、硬、粗的毛。“彘鬛”,即“猾褢”身上的毛如同大猪、猪、野猪身上的毛,粗、硬、长。符合棕熊的特点。棕熊身上有粗密的被毛。

http://s11/mw690/001zkGSjzy7khs5Kz0e3a&690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 孔颖达 疏:“豕肥则毛鬣刚大也。”

唐李翱 《陵庙日时朔祭议》:“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芗萁、嘉蔬、醴齐,敬修时享,以申追慕,尚享。”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香萁,嘉荐、醴齐,备兹禋瘗,用伸报本。”

 2、“穴居而冬蛰”。“穴居”就是“猾褢”喜欢住在树洞和山洞里。“冬蛰”,即冬眠,即动物在冬季因为寒冷和缺乏食物其生命活动处于极低的状态。“穴居而冬蛰”符合棕熊的行为方式。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从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一直到翌年3-4月。为了积累用于冬眠期间所需的大约50千克脂肪,秋天必须吃掉400-600千克的浆果和其他食物。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有时也在沼泽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树叶或苔藓作铺垫物。一般每个个体独居一个洞穴,只有雌兽与3岁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在冬眠期间主要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如果有危险,随时都会醒来。在较温暖的日子里,有时会到洞外活动一段时间。

http://s10/mw690/001zkGSjzy7kht1S7VL19&690

3、“其音如斫木”。《墨子》:“斧以金为斫”。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斫”,即用刀、斧砍的意思。“斫木”,即用刀、斧砍树。

“其音如斫木”,意思是“猾褢”的声音如同人用刀、斧砍伐树木的声音。一是砍树发出的低沉声,一是砍树人的喘息声。符合棕熊的声音特征。

http://s7/mw690/001zkGSjzy7kht63EDY36&690

 4、“见则其县有大繇”。繇(zhòu),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玉篇》:“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则,“大繇”,即大篆。

http://s8/mw690/001zkGSjzy7khtpu8rJ17&690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http://s10/mw690/001zkGSjzy7khtr2zxfd9&690

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有“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见则其县有大繇”。意思是看见有“棕熊”出现,则其出没的地方有“大篆”。

这看上去不可思议。难道“猾褢”,即棕熊会写字?难道棕熊会写“大篆”?古人绝不可能无中生有。

这其实和“棕熊”的行为习惯有关。棕熊和所有野生动物一样有标定自己领地得行为。棕熊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棕熊用嘴咬和抓子挠在树干上留下的痕迹,就像古人在竹片上、木板上和石头上刻的“大篆”字体。另外,居住在内陆的棕熊领地很大,公熊的领地将近700-1000平方公里之巨,即便是成年母熊也有100-450平方公里需要巡视。这就是《山海经》说的“见则其县有大繇”,即“见则其县有大篆”。

http://s8/mw690/001zkGSjzy7khtRQmPR37&690

http://s8/mw690/001zkGSjzy7khtTC03da7&690

5、“其名曰猾褢”。“棕熊”在《山海经》里为什么叫“猾褢”呢?“褢”,即衣袖。《说文解字·衣部》:“褢,袖也。”衣袖,即指衣服上的袖子,服装覆盖手臂的部分,是长衫的组成部分。

http://s2/mw690/001zkGSjzy7khu8PhO9d1&690

“猾”。翻阅所有的字典、词典,无一例外的解释为“狡猾”、“滑头”一类的。但显然这是“猾”字引伸出来的意思,不是“猾”的本义。“猾”字从“犬”,显然是某种狡猾的动物。那么,“猾”是什么野生动物呢?

清代的《金壶七墨》有这样的记载:“猾,其毛白,其体圆。皮肉坚而齿牙利。途行遇虎,则环缩如球。虎前餂之,屏息不动,及虎口初启,猾即乘势旋转而入。深居虎腹,啮其心肺,虎负痛咆哮、跳跃,而猾则安居其中”。

显然,这个狡猾的野生动物就是“刺猬”。原来,世界上最狡猾的动物不是狐狸,而是小小的“刺猬”。这就是古人说的:“猬能伏虎”。

http://s12/mw690/001zkGSjzy7khuh8lET8b&690

 那么,“猾褢”的意思就可以这样来解释:“褢”,即“衣袖”,这里指棕熊强有力的前臂,如同衣服的袖子,长右浓、密、粗的毛,像刺猬一样能够伏虎。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

http://s3/mw690/001zkGSjzy7khumvao2e2&690

我们知道棕熊最可怕的是前臂、前爪、前掌,威力巨大。棕熊能够伏虎吗?猎人说:一猪、二熊、三虎。显然,老虎打不过棕熊。

所以,由于棕熊长有模样像衣袖的强有力的前臂能够像刺猬一样伏虎,故名其为“猾褢”。

http://s16/mw690/001zkGSjzy7khunVJJtdf&690

古人用“褢”,即“衣袖”来命名棕熊的前臂,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山海经》描述棕熊“其状如人”。

结论:“猾褢”,即棕熊。“猾”,即刺猬。“褢”,即衣袖。“猾褢”,即棕熊长有象人的衣袖那样、象刺猬那样能够伏虎的前臂。

http://s11/mw690/001zkGSjzy7khursXTIba&690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