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祝馀”是麦冬,即西王母“不死药”

标签:
山海经祝馀麦冬不死药 |
麦冬为什么在《山海经》中叫“祝馀”呢?麦冬别名禹韭、禹余粮。今天河南省的禹县有一个关于麦冬代代流传的说法: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庄稼获得大丰收,粮食多得吃不完,大禹就命令老百姓把剩余的粮食抛撒到河流、山谷中庆祝,河岸旁、山谷中便长出了一种草,即麦冬。人们称此草“禹余粮”。由于此草产于禹州,叶窄而细长,形似韭菜,故叫做“禹韭”、“禹霞”。由于麦冬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功效,故又被称为“不死药”。因为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抛撒馀粮而生此草,故名“祝馀”。“余”本意为“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
《图经本草》:“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
《神农本草经》:“禹余粮,一名白余粮,味甘,寒,无毒。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
《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一篇:《山海经》中的“猩猩”是果子狸
后一篇:《山海经》中的“迷穀”是四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