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一次的年度考,非常重要,可以重新系统温故一下。
图书馆还是依旧安静,曾经就是在这里备考执业医师三个月,炎热夏季,各行各业考资格证的人士,汇聚一起,抢占有利座位,迎接一天的复习。
市图书馆的自修室虽然没有象鄞州大学园区图书馆那样豪华、宽大,基本条件都已经具备,这就足已。
齐刷刷的桌椅,一进门,就感觉重新回到了学校时代,两边墙角一排排网络、电源插口,自带笔记本电脑者都是最早时间来占领靠近插口的座位,巨大的二台立式空调,将自修室温度调节非常舒适。
到了吃中饭时,把电脑收起存放到外面自动寄存箱里,留着电源、网络线,留着书也没事,那怕有事一下午都没来,那个位置还是你的,那些东西一样不少都在那里。
有时候,中午到了图书馆,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本薄薄的书,就知道暗示有人,一路找下来,好不容易发现有个位置的桌上没有任何东西,往往是喜出望外。
当然,也有遇气没那么好,就试着到三楼阅览室,进入之前,必然将携带物品整理成一个小袋子,不然,捧着一堆东西,里面工作人员会说:“NO,允许随带笔记本,其余请寄到外面。”,那里也不错,就是进出比较麻烦,可惜位置很少,能插到网线的位置更少,不得不转移阵地,再往上跑。
四楼,古籍阅览室,装饰的比较幽静,古色古香,看书人极少,最多光顾光顾。呆在那里,起初工作人员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看我,时间一长,也就默认了-----好歹咱们是“良民”。
市图书馆,从早期排队办证,到现在电脑自动办证,其跨度不大,变化巨大。
那个时候,借书,先从书卡箱里,找出条码号,记下后到外借室交给工作人员,由他们帮你去里面找。相对来讲比较繁琐。记得,读高中时候,将科技小制作类的书卡箱翻个遍,摘录下到本子里,然后去借,递给一张,进去半天,出来说没有,再递给一张,进去半天,没有。真有些不好意思,只好堆笑着脸,麻烦再进去一趟(备注,一张能写五本书号),总算有二本。
市图书馆是包玉刚捐资扩建,建馆后,一进门,就看到他的雕像,不知过了多少年,雕像跑到后面去了,再过了多少年,雕像不见了。-----这是对市图书馆耿耿于怀一点,每想起此事,就不想进入此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