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8-16:《金匮要略》篇“湿”病解!

(2013-08-15 16:09:12)
标签:

金匮要略

湿

分类: 医事

  六气之中,湿邪可谓可阴可阳,凝滞难去,湿即是外因,又是内因,因为人体70%是水,地球表面70%是海洋,水为湿之源,故而湿邪致病甚广。

  湿跟风差不多,可以与其它病因相合,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痰湿。

  《金匮要略》中湿病,从部位上讲:湿在表、湿在关节为主。从性质上讲:风湿、寒湿、湿热三种。故而治法以发汗和利尿。

定义
F.2.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此为寒湿,病位在节。
F.2.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此为湿热,病位在表。
治法
F.2.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之病位在表,汗出过大,风气去,而阴雨天,汗大出而毛孔大,故而外面阴湿又会进入。中医治病真乃合乎自然。
F.2.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此湿外受寒湿,寒湿困表而发热,湿热相壅于肺故喘,此病在上焦,故而中焦无病,纳药鼻中则愈,诸家多以瓜蒂散,实不然,唐以前医书中,记载用纳鼻之药,除了瓜蒂散,尚有其它,秦伯末认为是辛散之药。

误下
F.2.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治法,张仲景汗、利二法。从“下之早则哕”来分析,是可下,但要下的得法,不可乱下,不可不下。
湿为阴邪,治当以温药,但若过温似火,反为湿与热结,再予火攻,则湿热更结。
F.2.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胜则阳微,再以下之,则亡阳,虚阳上浮则额汗而喘(肾不纳气)。

--------------------------------------------------------------------------------------------------

从上述来看,张仲景的“湿”还没有脱离伤寒的范围,此多治表之湿气。

F.2.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经方发挥》P140:所谓"身烦疼"是疼痛剧烈,不得安静的状态。因风寒湿之邪尤以水湿更盛,蕴于肌表经络致使气血阻塞,运行不利,故发生疼痛。且体表之阳虚,阳不能化湿故微肿,湿留肌肉而烦疼,此证发病急剧,证见周身烦疼,四肢面目轻微浮肿,肢体沉重,阴雨夭寒尤甚,间或也有小便欠利者。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这个主治:寒湿,必有麻黄汤证,兼一身疼痛而烦躁,湿困中焦。若兼有水肿也可治。

1、《遯园医案》P40-民国·萧琢如:南货店黄某,患手足迟重,口中淡,不饮食,懒言语,终日危坐,不可名状,医药杂投无效,脉缓。余曰:此寒湿也。《金匮》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照方与之而愈。

2、《何伤医案》P3:叶X X,女19岁。初诊,1971年9月31曰。郊游遇暴雨,^雨行走半小时以上,衣衫湿透,咋夜身热形寒,无汗,周身酸痛,头痛:鼻塞,宜先解寒湿之邪。麻黄6克桂枝9克杏仁9克苡仁12克生甘草6白术12克带皮生姜三片三剂
按:《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试用多效。本案又复入麻杏苡甘汤,通过服药后,复被取汗,疗效更好。经随访,一剂而寒热除,鼻塞通,二剂而愈。可见古方用之得当,用之合法,确有疗效。

3、行痹:《经方发挥》P139-赵明锐:张X X,女,48岁。患周身疼痛呈游走性,每晚必令其爱人踩按四肢,或用木棒锤敲一至二小时之久方能入睡,三、四年以来日日如此,如不按捣即不能入眠,疼痛难忍,天寒阴雨更甚。患者手足不温,皮肤枯槁,不论冬复,很不容易出汗,精神疲惫。给以麻黄加术汤加减。
麻黄60克桂枝60克白术120克杏仁45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甘草30克上药共为细末,日服12克。服到20天的时候,自党手足温暖,疼痛微有减轻。最令患者喜悦的是,近日来每服药一小时后,即感手足心津津出汗,这是以往罕见的事,所以服药的信心更大了。共服上方加滅三月余,疼痛基本上不发作,再不需人按捣了。后兼服调气血之剂以巩固之。
按:本例患者,周身疼痛数年之久,既往凡攻邪、补正、通经、活络之品,无药不脲,但效果总不明显。因其病因病机为湿邪久留,阻遏经络气血浑行,卫阳被阻,开阁失司,故难于出汗,脉络长期失养,故喜热喜按,疼痛久面,愈。在治疗方面,单纯攻邪或补正皆为偏师。麻黄加术汤加昧,能缓攻在表之风湿,兼有补正之功,因而获效。

4、风湿痛:《经方发挥》P140-赵明锐:王XX,男,农民。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疼,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体沉重,举歩艰难,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曾有医生给腴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其勿大汗,服二剂后,疼痛稍减轻,但浮肿消退。上方加羌活、苍术各15克,继服二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

5、风湿痛:《经方发挥》P140-赵明锐:风、寒、湿之邪,聚积于体表,故临床见证,既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又有风湿相搏之疼痛。此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的因素为患者平素体表有湿,停于肌肤之间,夂感风寒之邪,风寒与湿合,相搏而作痛,疼痛剧烈。一般临床见证,无汗者多,有汗者少,治以麻黄加术汤加减,微汗则愈。
曹XX,男,28岁。冬月,患者发寒热,头项强痛,周身疼痛难忍。一医认为感冒,服药、打针,治疗三天,证状奄无减患者热多寒少,皮肤触之有灼热感党,而且疼痛剧烈,稍有转动即呼号难忍,不似外感之轻微疼痛,口干欲饮,小便短赤,气粗微嗤,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薄白。诊为风湿相搏,湿有化热之趋势,给于麻黄加术汤加减。
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0克杏仁12克白术12克石膏30克黄柏15克,服一剂后,汗出津津,疼痛虽未明显好转,
但发热大为减轻。宗上方加减服二剂,疼痛、发热减十分之八、九,又以上方加减再服二剂痊愈。
结语: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相搏之疼痛,对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者有效。如沉着面定于大小关节疼痛者,此方效果不佳。宜服桂枝芍药知母汤。疼痛急性发作者,宜汤剂;如病程较久沉疴痼疾者,宜散剂久服。

6、荨麻疹:1 刘柏医案:姜某某,男,20岁,1977年II月10日就诊。二年前患者睡湿炕而得此病。每年冬、春季受风寒或接触冷水即发。疹从四肢起后渐慢延到周身,时起时消。起时瘙痒难忍并伴肤痛,夜不得眠。来诊,见全身有散在痒疹,舌苔白膩,脉浮而紧。此系风寒湿邪郁于肌肤不得透发而致,当用疏风散寒祛湿之法。拟麻黄加术汤2剂。病人服药后周身出微汙。痒疹消失,病愈。1年后追访未再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980;)(3〉: 66〉

7、《经方应用》P80:寒湿伤表:陈某,男,32岁。素患脾虚湿困,复感外寒,遏身酸痛,手足面宽,背微恶寒,不欲饮食,口中淡,舌苔白膩、脉濡缓。证为寒湿伤于肌农。宜解表散寒去湿.用麻黄加术汤。麻黄3克,川桂枝6克,杏仁泥9克,炙廿草3克,苍术9克。服药两剂,遍身徵微得汗,酸痛得解,手足困重亦减。而脾湿之症显现,脘闷腹胀便溏,后以平胃散加减,调治旬口而痊。(张德超医师治台验〉

8、2,肺炎:王姓,男,60岁,船民。六天前,患者在航行途中幵始怕冷发热,全身关节酸痛,疲软无力,左側胸痛,不能左侧卧。近日略有咳嗽,干咳无痰,胸痛反见减轻,能左侧卧,无头痛、咽痛。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不欲进食,小便短少,色深,便秘已七天,但腹无胀痛,曾服某种药片,药后虽然得汗,伹病未减轻。检查:呈急性病容,皮肤灼热(体温39.7度),无汗,呼吸尚均匀(20次/分),咳声响亮,口角有泡疹,唇千,舌质喑,苔厚白膩,脉数带弦,
102次/分,左肺中部轻度浊音,左上肺有支气管呼吸音,第3—4肋间近胸骨缘有少量湿罗音,心赃(-)、肝脾未触及,白血球总数35000乂立方毫米,中性96%,胸部X线摄片,显示左中肺第3前肋部位片状阴影,边缘不规律,密度均勾。印象:左舌叶肺炎,痰培养:甲型链球菌生长,大便镜检,蛔虫卵(十)。诊断:左舌叶肺炎、蛔虫症(西医、湿病一太阳寒湿〈中医)。
治疗经过:于下午五时入院,当即给予麻黄加术汤加味(麻黄3克,桂枝"5克,炒苍术9克,炒枳实9克,陈皮4.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12克,瓜蒌仁9克,生姜9克)一剂^同时给予补液,药后汗出,至午夜热^至37.2^,睡眠佳。次日晨,热巳退尽,神爽,脉数转缓,胸痛减,咳嗽少,舌苔依然,罗音未消失,仍予原方一剂,至下午2时,体温又复上升,高达40.2。。骨楚,乏力,胸痛咳嗽。下午3时服药,药后约一小时发生呕吐,吐出物主耍为药汁,热不退,皮肤灼热,脉滑数,笞转微黄,乃予麻黄加术与小柴胡合方(原方加柴胡3克,黄芩12克)一剂,药后得汗,到午夜,热退至39.1^,第三天早展,热退至37.6度,大便自解,质软,呼吸平静,神情软弱,咳嗽消失,朐痛不明显,略有恶心,苔黄腻,脉滑略数,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9克,太子参9克,姜半垔9克,黄芩4.5克,广木香9克,茯苓9克,六曲9克,蔻仁3克,生姜9克〉一剂,至第四天,身热退至正常。此后用二陈场加杏仁、蔻仁、苡仁等药,调理一星期后出院。出院时复查:肺炎已消散吸收,症状、体征均消失。(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4〉

----------------------------------

上述医案皆说明,麻黄加术汤证例如下:恶寒、无汗、肢困为主症。

F.2.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太阳太阴合并: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按此方剂量来换算:麻黄6.5、炙甘草13、薏苡仁6.5、杏仁3.3克
四钱匕:2.4*4=9.6克 从以上计算可以服3次。
《千金要方》卷一:“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
钱五匕: 约合今一分四厘,合0.6克(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半钱匕: 约合今二分八厘,合一克强。
一钱匕:约合今五分六厘。[1] 1.  古代中药剂量单位简介 .自学中医保健网[引用日期2013-02-7]

此方是麻黄汤去桂枝、生姜、大枣加薏苡仁。主治症状:微恶寒、发热、无汗、身痛、日晡所剧者为主证。为有表寒湿,肌有湿热。

1、风湿黄某某,男,14岁。南宁市民船户。1952年10月间,颈项肿大,上及腮颊,状类虾蟆瘟,一身尽疼,微寒发热,日晡尤甚。脉浮软稍带数象,舌苔白薄粗腐,大便黄软,小便微黄。此乃风湿,非虾蟆瘟,前医以银翘散加减治疗无效。患者系船户,病前日中行船,帮同拉缆,汗出当风,日晡停船即于河中洗浴,《金匮要略》所谓"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甚则与风湿证候相符合,颈项肿大其付症也,故以麻杏薏片汤加苍术。处方:麻黄4,58,北杏4,5 (炒杵〉,蕙仁12,甘草3,苍术9。治其风湿为主。服药5剂,主症尽解,付症亦随之而愈。(蒋其学,等.《哈尔滨中医》1962; 4

2、风湿热痹:赵守真医案:农人汤瑞生,40岁。夙患风湿关节病,严冬辄发,今冬重伤风寒,复发尤剧。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下肢沉重疼痛,腓肌不时抽掣,日晡增剧,卧床不能起,舌苔白厚而燥,《内经》所谓"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之证。但自病情观察,则以风'湿之成分居多,且内郁既久,渐有化热趋向,而不应以严冬视为寒重也。法当解表宣肺,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以遏止转化之势。窃思《金匮》之麻黄加术汤厫为寒湿表实证而设,辛燥发散,颇与本证风湿而兼热者不合,又不若用麻黄杏仁,甘草汤为对证。再加苍术、黄桕、忍冬藤、木通以清热燥湿则比较淸和,且效力大而更全面矣。上方服3剂,汗出热清痛再于原方去麻黄,加牛膝、丹参、络石藤之厲,并加重其剂量,力祛湿邋络。日服2剂,3日痛全止,能起床行动,食增神旺讲行血益气药,1个月遂得平复.

3、凤湿感冒:诸葛连祥医案:李某,男,36岁。1975年因汗出风吹^皮下成湿,湿郇化热。今发热巳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漱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用辛凉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备症,劝其试服麻杏薏麻黄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甘草7克;更加秦艽10克,波蔻7克,仅服1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3剂,以巩固疗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3〉:

4、风隐疹(荨麻瘆〉李晓辉医案:张某,男,28岁,工人。1990年6月12日诊。患者一周前汗出淋雨,遂周身出现风团,痒甚,午后加剧。前医予抗组织胺药治疗乏效。诊见周身红色风团,瘙痒难忍。察舌质淡红,苔黄膩,脉濡数,皮肤划痕征(十)。诊为荨麻疹。证厲汗出当风,风湿为患。治宜清宣利湿,袪风止痒。方用麻杏薏甘汤加减:麻黉15,杏仁10,苡仁15,甘草6,当归10 ,地肤子15。 3剂,日1剂,水煎服。药后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守方续进3剂而获全功,(河南中医1994;〈2〉: 765

上述医案皆有午后加剧,案4没有恶寒,发热,但风疹者必有表证,故投方即效,案2随证加药更为活用。

F.2.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七钱半:钱这个重量单位,是从唐朝开始,这明显是宋改的痕迹。1两=41克;1钱=4克;1分=0.4克

防已41;炒甘草20.5;白术30;黄芪41.4 这一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甚为奇怪。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千金要方·卷八·风痹第八》: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已四两 甘草二两 黄芪五两 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嚼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此药方当从《千金要方》

汗出恶风必为表虚,黄芪补气益表,风湿兼表虚症。

1、风水〈慢性肾炎〉-岳美中:傅XX,男性,40岁。患风水证,久而不愈,于1973年6月25来就诊。
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则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尿蛋白(++++)红、白细胞(十〉,诊断属慢性肾炎。下肢沉重,^寒湿下注,浮肿,为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虛数,^患病日久,体虛表虛脉亦虛的现象。选^防己黄芪汤。
处方: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9生姜9克大枣4枚(擘)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用之。
1974年7月3 3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捡查尿蛋白〔+)。又持续服2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全愈。现惟体力未复,为疏补卫阳兼利水湿。
方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
在治疗此病例之后,回忆起从前曾接治东北一患者有3年慢性肾炎史的某病人。患周身轻度浮肿,微汗出恶风,检查尿蛋白(++),红白细胞少许,3年不愈,后投以防己黄芪汤,嘱其长服,坚持月余,汗出恶风基本消失,化验检査,尿蛋白〈十)红白细胞少许,管型近日未出现。又续服原方2个月,检查尿蛋白(-),红白细胞
只偶见,症状基本消失,浮胂退净,仅精神稍疲惫。即出院,嘱再服原方一个阶段,后2年有事来京,见他情神饱满,云已上班工作半年余。《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岀版社第1版1978年7月)

右埘上下肢抽搐
李XX,男,42岁,通渭县毛织厂干部。1971年6月27日初诊。患者于10日前突然发生右侧上下肢抽搐,经某医院住院检查,未査出油搐原因。后又经屮医按风邪为患投药数剂,亦未取效。故遂转来兰州住某医院。经西医脑电图等检查,仍未查出抽搐原因。住院期间病情日益加^,曾因抽搐而呼吸停止约3分钟,故邀中医会诊。患者除抽搐外,伴有自汗、恶风,发病前曾在河水中洗砂子3天,舌淡红,苔白膩,脉浮中带滞,辨为风湿。
方用:防己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6克炙草8克大枣2枚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患者再未抽搐,角感出汗减少,恶风减轻,切其脉较前略流利,继服上方3剂。
三诊:忠者又服上药3剂后,6汗仝止,亦不恶风,腻苔已退净,脉转流利。再继用上方3剂。
四诊:患者共服本方9剂,诸证消失,^未用药。叉经多种检查,亦未査出阳性结果,而以抽搐原因不明治愈出院。(权依经:《古方新用》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1年2月)

2、(《经方发挥》1982年版)十、带下赵明锐医案:田某某,女,45岁。患带下三年之久,时多时少,曾经多医治疗未见显效。现证:精神倦怠,面色发白,自汗恶风,纳呆.便稀,带下清稀不臭,腰部困痛,四肢浮肿,天阴或下雨全身不适。我以防己黄芪汤加桂枝、薏苡仁、茯苓、白术、陈皮、党参等治疗。前后共服20余剂,诸证好转,精神食欲大增,仅有少量白带。以调补脾胃.之剂,继服数剂,以资巩固疗效。

3、肥胖病阮士军医案:王某某,女,46岁,营业员,19^1年11月3日诊治。身体发胖近二年,自诉前年10月间月经"上岸"后仅二月,自觉身体肥胖,多汗,动则更甚,少气,体重增加8公斤,四肢沉重,头部昏蒙,食欲不振,嗜睡便溏,体虚力怯易感冒。服轻身减肥片无效,舌体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賦,脉滑。此为睥胃气虚,运化无权,痰湿停滞,气^不行之病机。用防己黄芪汤加味,使表面邪无所崇,邪除卫阳充振,湿去痰无由生,痰消湿无积聚。处方:汉防己60克,黄芪60克,炒白术3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焦山楂20克,茵陈蒿2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医嘱:切忌久卧久坐,适当晨间活动,控制饮食,5剂。药后;体轻松,食欲增加。二诊原方加丹参30克,7剂。体重减少4公斤后以上方出入治疗2月余,体重恢复病前水平,诸恙消失。83年1月来信,节制饮食,适当活动,旧疾未有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5;〈4〉 : 35〉

4、风隐疹(荨麻疹):阮士军医案:朱某某,女,52岁,农民,1982年3月7日诊治。患荨麻瘆三年冇余。遍身泛发风团样皮疫,色红瘙痒,且四肢末为甚,每多夜间^作,并以春季为茧。身易汗出,饮食少思.服银花、连翘等药无效。近二月来症状严重,肢端搔痒不断,至皮破淌水才休,失眠,肢沉,便溏,舌淡红苔白膩,脉浮滑。忆起防己黄芪饧下有"服后当如虫行皮下"之语,此卫气振奋,风湿欲解之验,投之或许有效。故拟防己黄芪汤加味方:汉防己60克,黄芪60克,炒白术15充,茯苓皮15克,姜衣6克,甘草6克,白鲜皮12克,车前子(包〕12克,陈皮10克,大枣10枚。3剂。果然见效,汗出已瘥,疹止痒减,续用5剂,痒除汗比而痊愈,追访未有复发。(北京中医杂志画;④:36〉

5、许X,男,9岁,1984年3月1日诊。低热十余天,伴自汗恶凤,头面浮肿,下肢尤甚,尿少而频。诊见苔白滑、脉浮弱。尿检:蛋白(+++)、白血球(++)、管型2-4/高倍视野。病属表虚不固,风邪乘虚郁滞肌腠,肺失治节、通调失司,水湿停聚肌腠而为肿。治以益气固表、健脾渗湿,方用防已黄芪汤加味:黄芪18克,防己8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茯苓18克,生姜,大姜各10克。服用上方5剂,浮肿消退,尿检蛋白(十),白血球少许。续用上方5剂,浮肿消尽,尿检(一)。投以参苓白术丸5瓶以资巩固,随访^年,病未复发。(四川中医    1986; 00》32)

6、痹证①李X,男,40岁,工人。2年来患寒湿痹证,四肢关节痠痛,逢阴雨加重。近1周来,因感冒发热,服解表药热退后,关节疼痛增重,且自汙、恶风、短气,脉象浮涩,苔白腻,诊为寒湿痹阻、卫气已虚。遂与防己黄芪汤,益气阖卫行湿。服后汗止痛减。资料来源①云南中&学^附浣内科,《云南医学院学报》^), 15, 1978。

按:防已黄芪汤治风湿表虚,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病、急性肾炎等。上述医案多兼有脾虚一症。肺、脾、肾三者主水。
F.2.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本条与《伤寒论》太阳篇179条相同。

按:此条也同见于《金匮要略》,可见此病也当属于杂病范围。伤寒八九日暗意病程长,此又久遭寒湿浸袭,寒湿由表入络,由络入经,荣气受滞,这当中风寒湿与卫气相争,久之卫气耗尽(比喻),故寒湿得以由络入经,卫气耗脉浮虚,荣气滞脉涩,关于涩不是血少之涩,涩当是滞。另外此类病,脉象不单此种,当有沉紧,浮软等,不可持于一脉;荣气滞久之为瘀,故不能自转侧,转即痛。不呕不渴表示病未入阳明、少阳,但倘若渴又如何呢?难道不是痹证了吗?此处若渴有二种情况,一则原本阴虚,二则阳衰阴结。张仲景言不呕不渴非来自于临床,仅是理论上用以区别阳明、少阳。桂枝附子汤是去芍药加附子,与22条相同,唯剂量上有区别,本方桂枝多一两,附子多二枚。附子不但温里,还有散寒湿,特别配伍桂枝更能一里一表解里外之寒湿。接下来,大便鞭,此鞭非阳明腑热结,而是脾阳衰,后世有单用生白术治便秘(特别是老人),此系年老多脾阳衰,脾阳衰运输无力,而至便鞭,为何又言小便自利,此是说明膀胱气化尚可(即卫阳尚可),此处当脉沉紧,故去桂枝加白术。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下不加白术加重附子可否,或加干姜?既然中阳虚,完全可以用附子温中,加白术不是多余吗?非也,张仲景当初之所以用白术,是由于药有所属,药需相伍为善,在张仲景年代白术不单用于健脾,更用于祛风湿,附子配白术或配桂枝不是单从理论来得出的结论,更是临床上得出结果。
去桂枝加白术汤服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2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从以上可以看出桂枝在此处的用途:助附术解皮中水气。(水在里桂枝管不着,水在表非桂枝莫属)。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52、生姜39、附子48、甘草26、大枣12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张仲景最大5两是桂枝加桂汤,4两只有3-4方,一般是3两。看此方,剂量偏重,可见表阳虚,水气重。

1、《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曾月根医案》-风寒夹痹:张幼文,32岁。任县长,住广东五华城北门外,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证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方中桂、附辛热散寒,草、枣奠安中土,生姜利诸气,宣通十二经络,使风寒湿着于肌表而作痛者,一并廓清矣。处方:桂枝12克、附子4.5克、甘草6克  大枣六枚、生姜9克一日二服,三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愈。

2、关节冷痛汗多亡阳〈风涅性关节炎)王XX,男,46岁。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因感受寒湿复发,四肢关节冷痛,时过农历端阳节,仍穿冬季衣服而不觉热,前医曾给服五积散,阿斯匹林等药,汗出不止,恶寒日甚。脉象沉细而涩。此汗多亡阳,心液亦伤,急宜强心温阳,兼颍心液,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10克附片15克炙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加党参30克,白芍12克。服5剂,汗出已止,关节痛减。后用原方加黄芪、当归5剂,以益气血。(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1981年9月〉

3、太阳证风湿:杨XX,女,60岁,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农民。病史:既往有风湿痛史。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10佘日痊愈。诊治'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巳虚。法宜温经散寒,袪风除湿。以挂枝附子汤主之,处方:桂枝15克制附片60克(煎1小时30分钟)生姜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30克。4剂。上方连服4剂后,诸证悉减。再服1剂,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1979年6月追访,患者谈及5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年8月)

4、产后瘐痛:患者女性,34岁。1978年10月26日初诊。产后半月,休胖面白,乳汁稀薄,哺乳婴儿亦胖而白嫩。大便烂,口行二三次,小便少,胃纳尚可,全身关节酸楚,肌肉触痛,时时汗出。南风时,关节及肌肉
痛稍减;东北风及下雨时,则痛转重,转辗反恻而不能安卧。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浮弦而重按无力。患者向来健康,病得于产期用电风扇。脉证属典型之桂枝附子汤证。但粤人惯于饮凉茶而畏桂附。方成而患者不拟服之。余再I:劝说,始同意试.眼下方:桂枝12克制附子15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红枣103纟。服2剂。二诊-第三天,患者丈夫来告:服药后关节及肌肉痛减大半,昨夜冷空气南下仍安卧甚舒。问余能停药否?余化以须服原方5剂,他欣然而去,未再来诊。《张志民医案)

5、寒痹:例、黄XX,女,24岁。下肢关节疼痛已年余,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现病馏仍重,关节疼痛,允以右膝关节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烂,面色咣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诊为寒湿痹证。

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克,生姜18克,炙甘草12克,大枣4枚。三剂。
康按:患者病历一年,疼痛缠绵不愈,杏其服药存方,全是通络祛风除湿之药,不明寒湿须温之理。根据患者脉象弦紧,重按无力,肌肤白嫩,腠理疏松,卫阳不固,寒湿乘盥而入,流注关节,闭塞隧道,以致气血凝滞而为痛痹,故用桂枝附子汤取效。(毛云海:程担培医案,《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6 : 40, 1964 〉

按:从上述医案来看或欲亡阳,或寒痹着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白术26、附子24、甘草13、生姜20、大枣6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此方药量少一半,白术即健脾阳又逐表水,同时后面嘱咐很好,服药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后世大医也有预知某某反应,此乃明透医理也。

1、【关节炎】曹XX,女,工人,、48岁,1982年7月20日初诊。四肢关节疼痛及惯性便秘已十年,阴雨天及季节变化时关节疼痛较剧。经常便秘,每日必须服果导,方能大便。关节不肿,,大小关节活动均痛。脉左寸关浮、尺沉紧^右关滑。印象:风湿痹。辨证:湿邪留着肌表,阳气不得运行。治则:祛风温经,助阳散湿。处方;炮附子9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川牛膝15克没药9克共服十五剂。服头剂后,大便软,继续服药,关节痛大减,瞎天时已不疼,只阴細天仍稍^。白术性能健脾燥湿,湿去则肠中津液3还,而大便自调。

2、刘XX,女,71岁,退休职工,1982年7月22日初诊。全身关节痛,阴雨天较童,不能转倒,自汗,小便利,大便干一年,屡治未愈。舌苔薄白,脉寸关浮。印象:风湿痹。辨证:阳气不^,湿邪留着。治则:助阳散湿,祛风温经。处方:自术I2克炮附子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三剂。服后全身关节疼痛大肆,大便已通畅,自汗止,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3、【肛痒1    金XX ,58岁,工人,1982年2月17日初诊。全身关节疼痛,小便利,大便千,舡痒已半年,小腹经常疼痛,大便未査出虫卵。茛薄白,脉左寸关浮,尺沉紧。辨证:湿邪留滞。洽则:助阳散湿。处方,白术12克炮附子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三个服三剂,全身关节疼大减,肛门痒止,小腹痛减,大便已不干。继脤上方加川芎9克威灵仙12克没药8克脤六剂关节疼痛消失。

上述3案皆取自《经方验》P108页。

F.2.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汗出短气则气虚,骨节痛、掣痛不得屈伸为痹,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气虚则加重炙甘草(按现代来用可加党参),本方不仅阳虚,更气虚。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26、附子32、白术26、桂枝52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按:本方去生姜、大枣,意气虚不可再散阳,术附桂皆有温阳回阳之功,唯生姜是散阳,若用干姜则可。生姜不用,大枣则也不用。

1、肢节作痛:一妇人肢节作痛,不能转側,恶见风寒,自汗盜汗,小便短少,虽夏亦不去衣,其脉浮紧,此风寒客于太阳经。用'甘草附于汤,1剂而瘥。《薛己:《校注妇人良方》上海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7年11月、
2、风湿相搏: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时当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驱风衬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符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木内邪,须从里洽,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了汤,1剂如神,脲至3剂,诸款悉愈。可见古人之法,用之得当,^应若此,学者可不求诸古哉!(谢映庐,《^
映庐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年10月)

3、风湿性心脏病①:杜X X,女,4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小便不利,下肢浮胂,按之凹陷,脉象沉细不整。此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累及心阳所致。治宜强心通阳,湿脾化湿,用甘草附子饧:炙甘草10克、附子10克、桂技6克,加防己10克、茯等12克,服3剂,汗出恶风止,关节冷痛减轻。后用真武饧加桂枝、防己,下肢浮肿亦消,佝仍心悸短气,心律不齐,嘱用柏子养心丸常服,善自调理。半年后随访,巳能参加一般家务劳动。資料来源①31《金匮要略浅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第1版,42页)

4、寒湿痹痛案:杨XX,男,42岁,煤矿工人,终年在潮湿阴冷之处劳动,寒湿邪气袭人。患关节疼痛已3年,近期加剧。骨节烦疼,手不可近,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尤其以夜间为甚。舌体胖大而淡嫩,脉软弱无力。
附子15克白术】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苡米10克服药三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心悸胸闷等症转佳。又服三剂,疼痛基本控制。最后改用丸药长期服用而获痊愈。

上述皆有附子、甘草,桂枝附子汤表寒重证;白术附子汤兼脾阳虚;甘草附子汤兼气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