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十字星天空下(9):百年沉船往事

标签:
大洋路自驾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旅游 |
印度洋肆虐的海风,席卷着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雕刻出一个又一个的沿海奇景,却也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船难事故。于是,这段绵延近40公里的海岸就有了一个带有几分悲壮意味的名字:沉船海岸。
景如其名,从Prince
town到Peterborough之间的数十公里海岸线上,有着最多的沉船骨骸。而这一段,也是大洋路的精华所在。大洋路最壮观的风景,最精彩的内容,都集中在这短短近四十公里的路程之中。我之前提到过的大洋路必须保证三天完整自驾,就是为了第二天的下午和第三天的上午,都留给沉船海岸。


沉船海岸的中心小镇,就是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但它实在太小了,小镇的常住人口只有千把人,住宿只有寥寥几家,贵且不够舒适。但所有自驾者都不可避免地必须来到这里投宿,原因很简单:它离最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只有10分钟车程。


沉船海岸的八大景区,就分布在坎贝尔港两侧(Gibson
Steps、Twelve Apostles、Loch Ard
Gorge、Arch、London
Bridge、Grotto、Bay of
Martyrs、Bay of
Islands),东3西5。

再往前开几公里,就是沉船海岸的第一个景点:吉布森台阶(Gibson
Steps)。两块矗立在海中央的突兀巨石,印度洋汹涌的海风卷起一层层的薄雾,可以沿着海边的阶梯一直走到海滩上,仰望这两块巨石。



说起十二使徒岩,不得不吐槽一下澳洲人在命名上的无能,最早它的名字叫“一头母猪和一群小猪”,我倒是觉得这个名字说不定会更“闪亮”些。有着千万年历史的石灰石、砂岩经过海水的冲刷和风化,逐渐形成了12座断壁岩石,矗立在印度洋中,形态各异,又因为恰好酷似耶稣的12门徒,因此而得名“十二使徒岩”。
这些石块见证了地球的岁月变迁,不过,汹涌的海浪是十二使徒岩的天敌,数年来已经侵蚀掉了几块。2005年7月3日,最高的一块石头碎裂,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一条倒塌,现在只留下7座礁石矗立在海中央。

通往海边的观景台,修建了长长的木栈道,可以从几个角度看它们。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十二使徒岩的日出日落,古老的岩石、汹涌澎湃的海洋,如此壮丽的景色,让人会忘却一切烦恼。

再往西仅仅2、3公里,和十二使徒岩不同的是,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景区,洛克阿德峡谷(Loch
Ard Gorge)。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52人死亡,只有2人(一对年轻男女)生还。人们就以当时那艘船的名字Loch
Ard为这里命名。里面三块区域,中间是主景区Loch Ard Gorge Lookout,左侧区域有一块蛇形的巨石Island
Archway,右侧区域有Mirttionbird Island
Lookout,是当时船难的地点。整块景区徒步起来大约需要三个小时。





距离石拱只有700米的伦敦桥London
Bridge,同样是在2005年7月3日的早上,伦敦桥的拱断了,据说当时这里还有一对约会的男女(小道消息说非情侣),结果不得不出动了直升机救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救援是全国直播的,也不知道他们后来是不是在一起了。

再往前大约2公里,是被海水冲刷出的一个洞穴(Grotto),沿着长长的木栈道可以一直下到洞底。洞底的海水清澈见底。




沿海岸线再往西大约6公里,大洋路就接近终点小镇Peterborough了,在这里还有两处海岸风景。
烈士湾/沉船湾(Bay of Martyrs),同样也是一处海难之地。其实,站在海边的观景台上,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经常发生海难了,海风吹的让人睁不开眼。
在这里可以下到海滩,相比较起十二使徒岩来,这里的日落有更好的角度,因为太阳会在海平线上坠落。



往西4公里,沉船海岸的最后一个景点,群岛湾(Bay
of Islands),海中矗立着数个大大小小的岩石,可是不止12个。





虽然到这里大洋路B100就结束了,但风景还没有结束,沿着主路A1一直往西,还有更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