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城市,一种是伊斯坦布尔,一种不是。
伊斯坦布尔既是一个充满帝国遗迹的传奇之地,也是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厚重之所。其凭借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多样的文化,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整座城市现有40余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余座清真寺。在这里可以看到神秘的伊斯兰艺术、更有古罗马帝国时期留下的马赛克壁画,甚至还有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神像,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翻阅过一些有关伊斯坦布尔的文章和书籍,历史故事也好,攻略游记也罢,无一例外地,都对这座城市赞不绝口。尽管整个土耳其的旅程,有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存在,但这并不影响我在离开时也疯狂地爱上了她。

公元1453年5月,21岁的默罕默德二世苏丹,用近乎异想天开的方式,买通了热那亚商人,在战船底部抹上羊油,把战船从老城区对面的山上拖进金角湾,使得拦江的铁链形同虚设,架起巨型重炮轰开老城墙,29日,君士坦丁堡沦陷,屠城。
那一天的君士坦丁堡如同世界末日,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更迭至奥斯曼人麾下,奥斯曼帝国占据了欧洲东南区和地中海的霸主地位,此后,和所有的帝国命运一样:扩张、鼎盛、中兴、停滞、衰败,历经470年,然后至今的土耳其。


《人类群星闪耀时》,将1453年列为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瞬间,城破那天的君士坦丁堡,宛如世界末日。那一刻更改的不仅只限于从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统治者、宗教信仰、文化、无一例外地换了天地。
上帝放弃的是拜占庭,是古罗马,对于后来的奥斯曼他同样弃如敝帚。但一直以来,他从未放弃的,是这块土地。
两千年来,变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天地,不变的是伊斯坦布尔的容颜


博斯布鲁斯海峡两岸,依山而建的一栋栋帕夏别墅,一条条承载着老城区岁月更迭的街道,冬日白雪皑皑覆盖着暗红色的屋顶,夏日里绿树掩映的生机盎然……登上加拉太塔放眼望去,密林般的宣礼塔直插天际,金角湾恢复了昔日的平静,依稀可见昔日被巨型重炮轰开的老城墙上盘旋着海鸥和鸽子,待到夜幕降临,加拉太桥上车水马龙,两岸漫山遍野的灯光如银河般铺开,人头攒动的独立大街和贝依奥卢区繁华的夜生活提示着人们,这是一座被施了魔法的城市……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不同的伊斯坦布尔,城市规模是否足够大,历史文化是否足够深厚,现代化建筑是否足够多,都并不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准。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对它有一番自己的描述和评价,而在数千个“标签”中,最多的,还是“多元”和“包容”。



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城市扼守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连接欧亚两大洲。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的特殊历史故事——曾作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建国初期的首都,如今她的面貌,正是两千年来这块土地上的缩影。
行走在街道上,迎面而来的既有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也有妖娆多姿的西方女郎;那一袭黑袍垂地只露双眼的封闭阿拉伯女人,不禁让人揣测面纱下是怎样娇好的一幅面容,但她们却手捧大学课本书籍,走过蓝色清真寺前的广场。头戴小白帽,手提着土耳其红茶茶盘的送茶人,和你热情地打招呼;乘船渡过博斯布鲁斯海峡,眼前新城区独立大街的铛铛车呼啸而过,海峡边新皇宫的欧式风格掩称不住旁边华美的清真寺,当抬头看到残缺的马赛克壁画讲述着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故事时,耳畔回响起的是宣礼塔发出的《古兰经》的宣礼声……这就是伊斯坦布尔,无愧于“众城市的女王”之美称,文化的“融合”带给她无穷的魅力。

就连雄心勃勃的拿破仑大帝也曾称赞道“如果全世界是一个国家,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