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闻过这样一句话: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是伊斯坦布尔,很大程度就来源于这道气势磅礴的博斯布鲁斯海峡。


古往今来,大城市的兴起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巴黎、罗马、还是纽约、北京,都有一条或是几条可通航通商的水路。河流也好,海港也罢,水运的渠道是经济文化贸易往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有了水,城市才有生机。
我想了很久,如何来给这篇开头,因为我至今难忘站在托普卡比老皇宫后庭院里,看到博斯布鲁斯海峡的那一刻时的心情,用“心潮澎湃”这四个字,远远不能形容。因为它既不是河流,也不是海洋,但它沟通的是两大洲、两大陆、两大水域。并不是伊斯坦布尔衬托了博斯布鲁斯海峡的壮丽,而是博斯布鲁斯海峡成就了伊斯坦布尔的宏伟,甚至可以说它的一切都来源于这条30公里长的水道。

LP曾这样描述它:独立大街虽然总是人山人海,但都不是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大道,这样的荣誉只能属于气势磅礴的博斯布鲁斯海峡。
这道窄窄的海峡分隔开了欧洲与亚洲,连接起了黑海与马尔马拉海,尽管为伊斯坦布尔带来了无数的商贸交通,也不断给她招来灾难。奥斯曼帝国的毁灭就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两艘加入苏丹海军的德国军舰不经允许就向俄国军舰开火,把奥斯曼帝国卷入了这场世界混战。二战后,海峡的控制权一直是世界霸国们的争夺点之一,土耳其凭借这个优势在美国的支持下加入北约。
这条海峡还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就是从黑海出发,经由这条海峡的。中途曾遭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暗中阻挠,几次反复,历时一年多才到我国海岸。
帕慕克笔下的博斯布鲁斯海峡,是伊斯坦布尔的百病之药,良善之源,支撑着这座城市。只有乘船经过这道海峡,任凭海风拂面,看海鸥随着船边的气流飞翔,左手亚洲,右手欧洲,看着两岸美景如画卷版展开,才能了解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长达17个世纪的兴衰更迭。
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三天,我乘船从旧城区前往新城区,顺便在新城区游览一下。
在加拉塔大桥边,就是码头,每天有无数的土耳其当地人从这里乘船往返海峡,同样,也有许多我这样的游客来此乘船。船,在海峡这里只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交通工具。
从Eminonu码头出发,单程15里拉,往返25里拉
一般都是从老城区的加拉塔桥旁边的码头,乘船到新城区的码头下船,中途还可以停靠几个码头。如果再想往远了坐,看看黑海,也有其他的航线:往返25里拉,单程15里拉,全程大约7小时,一直可以到黑海附近的阿纳多卢(Anadolu),在镇上停靠约4小时返回,可以在镇上游览,或是选单程,从阿纳多卢乘公交返回伊斯坦布尔。
别说乘船渡过海峡,就是在海边看着,也能感受到这“万城之城”的气势




一声长长的笛声,游船起锚


海峡的海水,蓝,深蓝,深不可测



在船上遥望苏莱曼清真寺

进入海峡,船行不远,左手边就是新皇宫了,学名名为多玛巴赫切新皇宫,之所以叫新皇宫,自然是相对于老皇宫而言的。它实际上就是一座欧式宫殿,建造于19世纪,据说是仿造了凡尔赛宫的风格。但苏丹们建造了这些宫殿,无疑加大了帝国的财政支出,间接导致了帝国的末日。


这组照片是我非常喜欢的,命名为“博斯布鲁斯海峡上空的鹰”,而面对的这座大桥,建于1973年,就以海峡命名,博斯布鲁斯大桥。

大桥长1560米,宽33米,高64米,是欧洲第一大吊桥,世界第四大吊桥,当时拖驳瓦良格航母的时候,土耳其就以担心大桥被撞坏为理由百般阻挠。后来中国政府与土耳其展开了长达16个月的协商,才将航母从博斯布鲁斯海峡运出。




直升机所停的地方,是贝勒贝伊宫,建于1860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处夏宫。


红色房顶的是加拉塔萨雷大学

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奥塔科伊清真寺


另一侧的老城区


建于19世纪的军事学校,是土耳其的第一所军事学校


眼前的这座名为征服者苏丹(Fatih)大桥,建于1985年,是土耳其与日本、意大利三国共同承建的,可并行8辆汽车。


大桥旁的如梅利堡垒,据说登高远眺可以一直看到黑海。它由默罕默德二世苏丹于1452年仅仅用了4个月所建造。1453年那场战争之前,为了切断来自黑海给君士坦丁堡的援助,特别是来自热那亚等地的供给,1452年4月15日就开始修建这座堡垒,作为围攻的准备工作,8月31日就竣工了。整个堡垒由城墙连接起来三座塔楼,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曾作为海关检查站,17世纪改为监狱,主要关押外国战俘,后来渐渐失去了它的堡垒作用,19世纪逐渐荒废,直到上世纪才重新开放为博物馆。


往前开就渐渐进入了土耳其当地人的居住区,海峡两岸树木葱郁,村庄、游览胜地、华丽的住所和别墅星罗棋布。


两岸一座座小别墅煞是好看。

少不了来往的货运船只


船行至新城区码头,航线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