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因为尼康相机广告也好,因为windows的主题图片也好,圣米歇尔山在平地上拔起的样子,潮起潮落时孤岛的壮观景色,终究吸引了无数世人来此朝圣。
8世纪初,红衣主教的一个梦,成就了今天的圣米歇尔山。后几经近8个世纪的建造,终成为了今天的模样。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间的海面上,山丘直径仅1公里,高约76米,但山顶的修道院比它高出近两倍,是由岩石、房屋、城堡和修道院组成的中世纪建筑群。雨果来此后曾称:圣米歇尔山对于法国,就像金字塔对于埃及一样重要。
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在岛上建造起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圣米歇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969年在山顶建造起了本笃会修道院,如今岛上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的哥特式唱诗班祭坛,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1346年春天,英军进攻诺曼底,法国骑士团即将溃败之际,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易守难攻的地势和涨潮抵抗住了英军,这里也是诺曼底地区唯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1879年,人们修建了堤坝,车辆可通过堤坝直接开到岛下,但弊端也随之显现:堤坝阻挡了海水,潮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和沉积物,久而久之地势变高,海潮奇观慢慢消失,现在每年只有两次的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春分和秋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圣米歇尔山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千年的历史、信仰、勇气和人类的才华,造就了圣米歇尔山。
不得不说,人类是最大的破坏者,圣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侵袭,不断地向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延伸,据专家估计到2042年,这座名山将被杂草包围。
为了恢复景观,法国政府修建起了新的大桥连接陆地和岛屿,并且修建新的大坝,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再将泥沙冲到拉芒什海峡,使得修道院始终处于海水中,水闸完全打开时可再现历史古迹奇观,游客可乘坐专门的渡轮前往圣山。
圣米歇尔山大事记:
公元708年,阿福郎什镇(Avranches)红衣主教奥博特(Aubert)因天使长米歇尔显灵,便在岛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并用天使长的名字命名为米歇尔山。
9世纪,维京海盗入侵欧陆,这里成为了农民的避难所。
966年,诺曼底大公查理一世驱逐了这里的教士,将来自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30名本笃会修士迁居至此。
1211-1228年,岛的北部修建起了一座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建筑物群,其中包括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13世纪初,腓力二世火攻圣山,使得北侧的修道院严重损毁,同时诺曼底并入了法国领土,战后重建,在原有的罗曼式建筑外加盖了哥特式建筑。
1421年,罗曼式地下祭坛塌陷,英法百年战争后修建为火焰哥特式的唱诗班祭坛。
1469年,路易十一在此指定了圣米歇尔王诏。
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被流放,圣本笃修会的圣摩尔教团来此。
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的修士们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被监禁,修道院也成为了监牢,囚禁了数以万计的罪犯和政敌。
1874年,法国政府投入大笔经费进行为期百年的大规模复修工程
圣米歇尔山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的潮涨潮落,尤其是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大潮时,海水将其围成一座孤岛,圣山所在的圣马洛海湾又以潮汐迅猛而闻名遐迩,据说最高潮和最低潮间海平面落差达15米,涨潮时潮水速度甚至最高能达到30公里/时,可见这里曾经无情地吞噬过多少朝圣者的灵魂。
圣山的旅游网站,可查询潮汐时间:http://www.ot-montsaintmichel.com/index.htm?lang=en 选择“Time
of tides”。
想要感受最美的圣山,最好在山上住一晚,能够看到圣米歇尔山的日出日落。当然,山上的住宿价格也不菲。我来到圣山时是7月,基本上没什么潮汐,所以放弃了住在这里的打算,也懒得再换地方了,选择从巴黎出发当天往返。
圣米歇尔山距离巴黎约350公里,如果从巴黎出发,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驾车前往,单程大约4-4.5小时。
2、火车+大巴,从巴黎乘TGV高铁到布列塔尼首府雷恩(Rennes),火车站旁边的长途车站转乘大巴。
3、在巴黎报一日游的tour。
我起初想尝试自己火车+大巴去,结果不知道是下手晚了还是因为旅游旺季,火车票单程就已经80欧了,成本太高,索性选择了一日游的团。这也是我头一次报这种华人的tour,单程大巴4.5小时,在圣山停留时间约4小时,早上8点从歌剧院门口集合出发,晚上约9点回到巴黎。主要是便宜,才425rmb,不包括圣山门票。
反正这个季节也看不到大潮,索性就去看看,如果觉得好,将来有机会再来,在附近住一晚好好感受。
早上8点,巴黎歌剧院门口集合。
我们所乘坐的大巴,豪华算不上,反正我出门睡觉不挑地方,车上有一名华人导游负责告知注意事项和集合时间。我提了一大包水和吃的带着路上吃喝,反正4个多小时够我睡的了。
我喜欢坐司机后面的位置,一是靠前省的晕车,二是看风景毫无遮挡。
“大家往右侧看,我们已经能看到圣米歇尔山了”。导游MM的声音将我从梦中唤醒。
大巴车是停在附近的公共停车场,无论是自驾车还是大巴,都要停在这里,然后所有人一起乘坐摆渡车到山脚下。摆渡车几分钟就一趟,不用着急。
尽管已经在无数照片上看到过圣山,但当她真正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觉得震撼了一下。这一天阴沉的天气,让圣山又多了几分庄严肃穆之感。
幸亏阴天,我在德国开车晒伤的胳膊实在不能再着太阳了。正好有一天能缓缓。
法国政府修了一条长长的栈道,连接了大陆和岛,直通向圣山脚下。游客们可以顺着这座“桥”一直走过去,昔日涨潮时不得不脱鞋涉水前行的情景也将成为历史。

其实圣米歇尔山很小,整个山丘的占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山顶上的修道院面积可想而知,如果不在山上坐下来吃饭的话,3-4个小时的游览时间确实是完全够的。
我来圣山这天是周日,尽管已经做好了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心理准备,不过山上的情景仍然令我皱眉。游客实在是太多了,狭窄的山路里摩肩接踵,颇有几分国内黄金周的场景。
道路两边都是纪念品商店和餐厅
沿山路上行,很快就到了修道院。
我却总感觉法国修这座桥,虽然本意是为了方便游客,但却破坏了这个景观,因为毕竟圣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被潮水隔成孤岛的壮观奇景吧。
修道院兼有罗曼式、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三种风格。
进入修道院后就能看见几个沙盘,展示了修道院和圣山的变迁过程
从修道院的平台望出去,一片肃杀之感。圣山真的似乎如同汪洋中的一叶孤舟。
教堂是整个修道院最古老的一部分,但尖顶上的圣米歇尔金像是1987年才铸造上去的。
无数朝圣者纷至沓来,圣米歇尔山也成为继耶路撒冷、梵蒂冈后,世界第三大天主教朝圣圣地。
修道院的回廊
走马观花地看上一遍,差不多正好3个多小时,匆匆下山,准备乘车返回巴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山上住一晚,感受圣山的日出日落,岁月变迁。
尽管圣山已经非常商业化了,但山上的建筑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风采。
几个世纪以来,圣米歇尔山傲然挺立,凭海临风,观望着诺曼底和大西洋的潮涨潮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