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南部有一首流传多年的民谣:
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跳舞,一直跳舞跳舞,所有人围成圈子来跳舞;
英俊的男子们这样跳舞,美丽的姑娘们也这样跳舞,官员们这样跳舞,孩子们也这样跳舞……
这首民谣名为《在阿维尼翁桥上跳舞》,人们载歌载舞的这座桥,就是位于阿维尼翁城外,罗纳河上的这座断桥。

这座桥学名叫圣贝内泽桥(Pont
St-benezet),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最初建于1171-1185年,是一座有22个桥孔的石桥,横跨于罗纳河上,连接着阿维尼翁古城和河对面的姊妹城阿维尼翁新城(Villeneuve-les-Avignon)。据说原桥长约900米,大桥建成后,由于多次遭受洪水冲击,对它的维修从未间断,终于在1668年遭遇了特大洪水后,人们彻底放弃了它,但也没有将其拆掉,如今只剩下了4个桥洞,静静地立于罗纳河上,它静静地观望着几代教皇的更迭,也见证了阿维尼翁的前世今生。
关于这座断桥的命名,还有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一个是:牧羊少年贝内泽(Benezet)在14岁时的一次月食中接受耶稣的指引,在罗纳河上修一座桥,并且天使允诺他在他修桥的时候,可以帮他看管羊群。起初,周围的人们都不相信他这个举动,拒绝帮助他,但当发现他突破自己的能力搬动巨大的奠基石时,人们终于相信是有上帝的庇护,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修好了这座石桥。
牧羊少年搬运大型基石当然是个传说,但贝内泽这名少年却是真实存在的,1184年去世后的第二年,大桥建成,就随之以他的名字命名。
断桥就位于阿维尼翁城外,最佳的两个观桥点,一是在城外公路边,另一处在城墙外的公园小山上。
从教皇宫出来,沿着城墙往城外走,出城后便可看到上山的阶梯。

沿阶梯登到顶上,便可看到罗纳河畔的一派田园风光。

这里就是明信片上常见的断桥角度之一。

尽管风很大,但桥上还是有不少游客的。


远眺罗纳河对面。


从这里穿过去可以下山,前往断桥的入口。




从桥墩上看断桥。

桥下是日夜流淌的罗纳河水。


回望阿维尼翁教皇宫。


桥上的铁艺装饰。

在桥上这样的空旷地带,“密斯脱拉风”更大了,抓了好几个路人甲,帮忙拍了好几张照片,才勉强找到一张头发不那么乱,眼睛能睁开的。


从桥上下来,走到公路边,是另外一个观桥点,不过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来来往往的汽车。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在河边拍照,比在公路边相对来说还算安全些。

原本想前往河对面的阿维尼翁新城,登上安德烈城堡,从那里远眺阿维尼翁古城。但怎奈这一天的大风吹的我实在没了心情,想到那边也是登高远望,高处风一定更大。往返阿维尼翁姊妹城的公交车(5路,上车地点在阿维尼翁邮局前的公交站),一般约20分钟左右有一班,但不幸的是,因为这一天是周日,5路公交一小时才有一班,从断桥上下来已经是下午4点多,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回实在意义不大,只得作罢,便在夕阳下走到断桥一侧的公路桥上,在狂风中勉强端稳相机,拍了几张夕阳下的古城便返回了hotel休息。
但我一直想以自己拙劣的技术,留下几张断桥和教皇宫的夜景。于是,在阿维尼翁住的最后一个晚上,出城去拍了几张。
晚上,如织的游人退去,皎洁的月光洒满断桥,桥下滚滚而去的罗纳河水翻涌着漫天的星辰,这里再也没有教皇与权力的争斗,没有艺术节的喧嚣,只留下如水的夜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