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想了好几个副标题,诸如“伟大的建筑”、“建筑史上的奇迹”、“拉斐尔长眠之地”,都不满意,还不如直接写下这三个字——万神殿。
罗马的古迹建筑多如牛毛,数百年历史的自不必说,有两千年历史的,除了斗兽场,最有名的最令人惊叹的,恐怕就要数万神殿了。
万神殿(Pantheon),又译作“潘提翁神殿”,是罗马帝国时期唯一一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建筑。米开朗琪罗曾称赞其为“天使的设计”,pan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这里供奉众神,因此得名“万神殿”。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将其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教皇将其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万神殿的正式名称。也许正是因为其教堂的身份,才得以在两千年的战火中幸存至今。

前面的方尖碑。

入口处的墙壁和柱廊。


背面,很难相信这样伟大的建筑就隐藏在普通的现代建筑群中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以供奉奥林匹亚诸神。但在公元80年毁于大火,仅留下了12.5米高的石柱16根,这些石柱被用于后来重建门廊。公元125年,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建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因此曾一度误导专家,以为是阿格里巴时期留下来的。
万神殿最令人惊奇的,莫过于它那直径43.4米的巨大圆顶,如此巨大的圆顶,竟然没有一根立柱支持,说明古罗马人精通这一建筑技术。万神殿高度与穹顶相等,也是43.4米,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立方体。由于穹顶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因此它的墙壁不能再建造窗户。圆顶中央,有一个直径为8.2米的圆孔,作为整座建筑的采光孔,使阳光泻入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由上而下雕凿凹陷,减轻了穹顶的重量,穹顶最下方墙厚6米,顶部减少至1.5米,凹格配合穹顶由上而下墙壁厚度的增加,从视觉上更显示出穹顶的宏大。
殿内地面由大理石筑成,中间稍稍突起,如果站在中间向四周看去,会有一种视觉上的宏大感。









那不勒斯附近,有一座维苏威火山,对,就是喷发后曾经埋葬了庞贝古城的那座火山。古罗马人精通混凝土的建筑方法,将维苏威火山喷发后的天然火山灰取来,混入凝灰岩等多种材料,这样使得穹顶的重量更轻,这巨大的穹顶,一直到20世纪都是世界最大的。
内部还有万神殿的剖面图。

对于万神殿来说,公元16世纪,曾经有一场灾难:教皇乌尔班八世为建造圣彼得教堂,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融化,建造了圣彼得教堂主祭坛上的天盖,以及圣天使堡的80门大炮。这曾一度引起意大利人的不满,后来,在为艾玛纽埃尔二世建造陵墓时,他们抢回了一门大炮做墓地装饰,也算象征性地“报仇”了。
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了战神和朱里奥·凯撒神明。殿内还有几位伟人的坟墓,最重要的有拉斐尔,艾玛纽埃尔二世和他的儿子,意大利第二任国王翁贝托一世。


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兰登曾经追到这里找寻拉斐尔的墓穴,后来发现,拉斐尔的墓是伽利略写下那首诗后才迁到这里的,之前埋葬的是波波洛教堂。








艾玛纽埃尔二世的墓。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这么伟大的建筑,居然,不要门票!
万神殿后还有一座外观极其简朴的教堂——密涅瓦圣母玛丽亚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但遗憾的是,我是10月13日的下午到的这里,教堂中午关门,下午4点才会开放,晚上我就要坐飞机回北京了。教堂正面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大象雕塑方尖碑是标志。

这里也是罗马唯一的一座哥特式教堂,四位教皇、安杰利科、圣凯瑟琳都长眠于此。
没进去,就从网上找了一张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