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写到这篇,恰逢西方的“平安夜”。不知道全世界天主教徒朝拜的中心——梵蒂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作梵蒂冈圣伯铎大殿,世界第一大教堂,欧洲天主教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总面积2.3万平米,可同时容纳6万人祈祷。
圣彼得是耶稣的长徒,耶稣赐名“彼得”,意为“磐石”,含义是其即成为教会的基石。耶稣升天后,彼得以耶稣继承人的身份传道,公元64年,在罗马被暴君尼禄所杀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而后的天主教皇都作为圣彼得的继承人,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承认了基督教,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之上修建了教堂,起初只是一座长方形教堂,后毁于战乱。15世纪,当时的教皇尼古拉五世准备重修圣殿,但未开工就已去世。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教堂,并于1506年动工。长达120年的修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负责规划,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德拉·博尔塔以及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了建筑设计与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宣告落成。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了仪式。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进行。

网络上有一张梵蒂冈教堂的剖面图。

大殿前廊的拱顶为马迪诺·费拉波斯科所制的石膏像。

前廊通往教堂大殿共五扇门,靠左边的“圣门”只有在25年一次的“圣年”由教皇亲自开启。
圣彼得教堂,算是我在梵蒂冈的最后一站,因为在2010年那次来到梵蒂冈的时候,只是草草进入了梵蒂冈教堂看了所谓的“三件圣物”,既没登顶也没去博物馆,因此这次我便按照博物馆-登顶-广场-教堂的顺序,把教堂放在最后。一旦时间有变,梵蒂冈教堂可以暂时略掉。
但是,事实证明,能不省略就不省略,圣彼得教堂,不失为人类艺术的一件精品。尽管已经来过一次了,但是当我再次进入圣彼得教堂的那一刻,这座艺术宝库给我的震撼,仍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高大穹顶周长71米,是罗马全城的制高点

在这座艺术宝库中,最重要的艺术作品有三件:
1、进入教堂后,面向圣坛,背对大门,右手边的雕塑《圣殇》。
为米开朗琪罗25岁时候的作品,也是米开朗琪罗唯一把自己的名字雕刻在上面的作品。圣母玛利亚怀抱死去的耶稣,表情安详。1971年,有个疯子敲坏了圣母的面部,现在整座雕像被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

2、贝尔尼尼雕刻的青铜华盖。
制造华盖的青铜,是当年从万神殿的屋顶上刮下来的,由4根螺旋形铜柱所支撑。华盖高达5层楼,华盖前的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华盖下方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陵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祭坛上举行弥撒。
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反物质最后就是在地下的圣彼得陵上发现的

3、圣彼得宝座。
同样为贝尔尼尼所设计,宝座上方是荣耀龛和象牙饰物装饰的座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
尽头还有一只圣灵信鸽,双翅展开达1.5米长。

圣彼得的雕像,传说亲吻他的左脚可以祈福。但是我这两次来,这个地方都已经被围了起来不允许入内,看来是为了保护艺术作品。毕竟它的左脚已经被摸的发亮了。

这次来到梵蒂冈教堂,被拦起来不允许入内的范围较之上次大了不少,很多雕塑艺术品都无法近距离接触了。

英诺森11世教皇的遗体。

英诺森十二世教皇纪念碑,两边的人象征爱德与正义。

格里高利十三世,创造了著名的格里高利历法。

庇护十二世教皇纪念碑,为二战时期在位的教皇

教皇圣大利奥祭台,是第一位葬在圣彼得教堂的教皇,曾经阻止了匈奴王阿提拉的入侵。

贝尔尼尼最后的作品,亚历山大七世的墓碑,死神从坟墓中爬出,挥舞着沙漏计时。
遗憾的是,这次我来梵蒂冈的时候,这个区域彻底被拦上不允许入内了,正面照片是上次拍的。


庇护八世纪念碑,教皇跪在耶稣前方祈祷。

教皇庇护七世纪念碑,就是他曾经成为拿破仑的阶下囚。因此才有了卢浮宫里的那副拿破仑加冕大典的油画。

教皇里奥十一世,在位仅仅27天。

教皇庇护十世

教皇本笃十五世,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祈祷

玛利亚·克莱蒙蒂娜·索比埃斯基纪念碑,波兰国王乔瓦尼二世的孙女。

斯图亚特家族墓碑

教皇英诺森十一世。

历任教皇的姓名与即位年代。


教堂内还有许多圣人圣徒的雕像,以及圣经中的油画故事。




















本文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查询网络,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作为一座庞大的艺术宝库,梵蒂冈教堂内的珍宝有太多是我无法理解和读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