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天启》中,曾经有这样一个镜头:1945年,盟军飞机掠过柏林上空,放眼望去,满目疮痍。
作为曾经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遭受了灭顶之灾,在13次大规模的空袭中,整座城市被盟军夷为平地,希特勒也在位于勃兰登堡门附近的地堡中自杀。(地堡的位置于2006年起正式公开并向公众开放)
二战结束后,英、美、法、苏共同占据了柏林,1961年,冰冷的水泥墙又将这座城市无情的分裂开来。直到1990年,柏林墙倒塌之后,德国人才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如果就旅游来说,我并不喜欢现代化的大都市,因为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已经足够现代,反而喜欢带点中世纪古典风格的欧洲城镇,老城里是石子路、林荫道和高耸入云的教堂,而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和柏油马路。
对于柏林,既然是战后重建的,这两天总给我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说古典,城市中却大多都是柏油马路;说现代,我在市中心却没有见到一座立交桥,也没有见到一幢摩天大楼。也许德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和我们不同吧。
柏林的city
tour除了有观光大巴,施普雷河游船,还有一种流行的就是骑自行车。一般在所住的青旅或者hotel都会有自行车出租,费用大概一天在12欧左右,也可以租半天,有多种成熟的路线可以选择,一般一次路线是2个小时,另外,街边也有DB的自助租用自行车。(结果这三种我一样都没尝试)
这个是之前遇见的车队,其中一个队员不慎摔倒,其他人立刻过来帮忙。

100路公交车在东柏林地区的终点站,是亚历山大广场,10月3日,恰逢节日,广场上同样也有集市,热闹非凡。

许多人围着一个蓝白相间的旗子,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声。好奇地过去看,这是一个类似于测力量的游戏,参与者挥动大锤砸向下面的铁砧,看借力能把白色的石块顺着立柱弹起多高,胜利者为敲响顶端的白色铃,每个人3欧元,有10次机会,胜利者会获得老者戴着的蓝白相间的帽子,未胜利的就给一顶灰色帽子以作鼓励。


围观的众人都跃跃欲试,但却纷纷败下阵来,我看了大概十几个人,只有一个男的敲响了一次铃。

亚历山大广场上的“世界标准时钟”

东柏林街景,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中叶建设的,地上有轨电车的轨道,空中的电线,多少有点“百废待兴”的样子。
这个是东柏林火车站,如果想去看残存的那一段柏林墙,以及艺术家们在柏林墙上的涂鸦,就在这附近,出了火车站问“berlin
wall”,许多人都知道。

说来又是一个遗憾,几个月前,在一次和“一路向南”的刘畅聚会的时候,听说我在办理签证准备去德国旅游,他特别给我推荐了柏林墙,说柏林墙的艺术不错。可惜我对于艺术实在不懂欣赏,最终也没有去看。
谷岳推荐的游船和刘畅推荐的柏林墙,都与我就这么错过。
电视塔与尼古拉教堂,尼古拉教堂是柏林最老的教堂,也是尼古拉小区最明显的标志。

沿着100路公交车的路线,行至6月17日大街与菩提树下大街交界处的胜利女神柱。胜利女神柱与勃兰登堡门相对,柱顶的女神像为纪念普法战争时普鲁士击败法国军队而建立,原址在国会大厦前,后来希特勒把其移放到这里。女神柱是可以登顶的,门票3欧。
远处就是勃兰登堡门
走累了,也饿了,介绍两样德国比较有名的食品。
这个是德国海鲜连锁餐厅,Nordsee,标志是一个白底红色的小鱼,尝了一个炸鳕鱼觉得不错。

柏林墙倒塌之后,大量东德人、吉普赛人、土耳其人涌入柏林,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活、饮食等一系列的融合,在德国大街小巷可见到一种土耳其餐Doener
Kebab,类似于“土耳其肉夹馍”,3.3欧一份,转了一天也懒得再在外头晃,决定买一份回去吃。店老板特别风趣:肉夹馍3.3欧,拍照5欧元一张,然后拿起削肉的刀还摆了个POSE。


回去的路上,路过勃兰登堡门,露天音乐会正在演出。

暂且认为这是德国的超女姐姐吧

夕阳下的摩天轮和勃兰登堡门背面,突然在这一刻觉得柏林也很美。

一天内,经历了柏林的古典与现代,看了德意志的历史,也听了现代化的音乐会,突然觉得,不像一开始那么讨厌柏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