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 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原文 注解  译文  读解

(2016-05-26 12:43:20)

原 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 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 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  

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饱”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与饥饿相对的“饱”,而应是奢华、奢侈之意;安:安逸、舒适。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学无止境,做到了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喜欢做学问的人了。

 

参考资料一

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0106 10:38 人民网-江南时报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教材《大学语文》的入选篇目中,《孔子语录十则》被列为第二篇,其第二则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许多高校在教学中,即将此句作为题目,让他们据此作文。未料,不少学子交上来的作文,却是驳论:《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或有的干脆就将题目改为《君子“食应求饱居应求安”》。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孔夫子的这个言不由衷的说教表示反感,应当是有相当理由的。什么时代了,怎能还把这种脱离时代的观点奉为经典,甚至不加选择地搬上高等学府的《大学语文》教材呢?

 

  对于“食无求饱”的“饱”字,教材注释及“教参”均将其解作“充分满足”,后者并且特地声明它与现代汉语中的“饱”意思有差别;对于“食无求安”的“安”字,也解作“安逸”或“过于舒适”,而并不作“安全”解释。其实,我认为这都是徒费心机的,因为,在吃的方面,不管是“满足”也好,“充分满足”也罢;在居住方面,“安全”、“舒适”也好,还是“过于”什么什么的也罢———人类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这些需求,不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么?而且,如果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和考究的话,人类的每一分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论他是“君子”抑或“凡夫”———所有这些,难道不都是人的基本权利,即“人权”的根本要素所在么?!怎么却成了“非分之想”和“过分之求”呢?须知:“饱”与“安”,均与“过分”、“超出本分”等等无关。

 

  孔夫子是古代伟大的道德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关于人的素质修养的谈话,至今仍闪耀着哲理智慧的光辉,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和志士仁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有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还走出国门,被写进法国18世纪所制定的人权宪法,为世界人类的德治思想建设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但圣人也是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夫子也不会例外。孔夫子要求别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他自己对饮食方面的要求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怎么在这时却忽然忘记自己制定的这条“德治”原则了呢?

 

  细察一部人类的发展进化史,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广厦华屋,难道不就是一部人类“食应求饱居应求安”的不断进步史么?如果“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甚至连人的基本需求“食饱”与“居安”都被视为奢侈,并当作罪过,焉能有今天人类的火箭升空、飞船巡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亚洲巨富李嘉诚们当初创业之时,如果不是永不满足,而是成天脑子里盘旋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念头,小富即止,停滞不前,岂会有今天如日中天的成就,同时推动了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财富急剧递增?!记得现代“圣哲”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阶梯,不满是前进的车轮。旨哉斯言!对于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难道不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么?!如果这一”动力“某天忽然消失了,不存在了,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前进么?!

 

  《大学语文》教材不仅应当对当代大学生们灌输语文知识,更应该在人文素养上树立表范。殷殷之情,拳拳之心,天日可鉴!

 

            (王若谷,杂文家,曾执教大学中文系,并任海内外多家报刊主编兼主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