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爷意识
标签:
苏轼蔡确文化认同教师爷历史 |
分类: 观后感 |
《苏轼全集》读到了二十九卷,本卷有十六篇奏议。第九篇,《论行遣蔡确札子》,这是元祐四年(1089) 四月十一日,五十四岁的苏轼在刚刚被任命为杭州知府,临行之前,写给哲宗皇帝的一篇在京报告。
蔡确是谁?在《宋史》列传的二百三十至二百三十四这四卷中,共记录了两宋十五个奸臣。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
看吧!蔡确,位列第一,可称其为奸臣一号。
从苏轼的个人立场看,蔡确不仅是他的政敌,也是当年乌台诗案中,想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的一个仇人。
此时的苏轼,已经在神宗皇帝和太后护佑之下,在京师工作四年多了,由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到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这是苏轼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
而此时的蔡确,已经由最高时的当朝宰相而一贬再贬,到元祐元年(1086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次年,夺职徙安州。安州,就是今天的安陆,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孝感市代管。
政治上失落又不甘的蔡确,闲着无事游车盖亭---这现在仍然是安陆市西北15公里涢水西岸的景观(上图),写了十首七绝,发泄自己,结果被知汉阳军的吴处厚指为诽谤宣仁太后上告了。苏轼的札子,就是针对这个事情提出的报告。报告中说:
若朝廷薄(bó
苏轼摆明利害,出了个主意:让有司调查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皇帝予以从轻处理并公告天下。可以说,这是两全其美的。从《宋史》蔡确传记中也可以看到,皇上没杀他,只是把他又贬谪到英州,即今天的英德市---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没过几年,蔡就死在那了。
苏轼对蔡确是不是恨之入骨,并不见诸文字,他在《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二首》中,对蔡确之流对朝廷的危害是做了深刻论述的。本篇的宗旨,意在维护朝廷特别是二圣形象,他提出的处理方法,虽然看上去近乎戏码,但不能证明他是要报复,以解内心之恨。
就苏轼的这篇报告,三个台湾人专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题目是《苏轼的报复美学---以论行遣蔡确札子为例》。摘要中说:

学问作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可怜。“报复美学”,简直就是胡扯,近乎小人之心。
台湾一些大学的课程,我听过几个进入公开课的课程,比如讲庄子的、讲唐宋文学的等等,听课的感觉经常让人产生抵触。一些台湾人习惯以祖师爷的气度和身份来看待古典文化,常常认为自己才是原宗,觉得大陆学者不过是黄口小儿,所以,常常随心所欲,信口雌黄。
其实,解读经典,重在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凡是以教师爷自居的,往往是自取其辱。两岸统一的基础,很重要的是文化认同。如果以这般教师爷心态量度统一,他会有真心诚意吗?小马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元中,一个叫维中,这不也是教师爷心态的写照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