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县衙北起浮碧山麓,南起县前大街(今中华路),东至华家巷,西抵县西巷(今火神巷),占地4万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慈城(旧称慈溪)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为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



慈城县衙前面是壁照。过了壁照才是县衙门楼,门楼上悬有“慈谿县”匾额。进县衙大门,东轴是县丞署,县丞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县丞署也是县丞商议、处理重大县丞事由的地方。
县衙中轴有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嘉宾或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知县平时出入都走东边的“人门”,西边则是“绝门”,是提审犯人、解押死囚赴刑出入的门,平时是关闭的。


过仪门后是亲民堂也就是大堂。通往大堂的这条道叫“甬道”,甬道上,有一石亭,为“圣谕戒石坊”,是帝王戒训地方官员的建筑,石亭上刻有“公生明”和“廉生威”的戒语,意为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察决断,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使人敬服,这是明朝嘉庆年间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为官经验的总结,被后人称为“官箴”。
大堂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意喻清正廉明。东面是粮科、户房、钱科等,西边是吏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等,是县衙的职能部门。





大堂后是宅门。宅门是大堂和二堂之间的隔离建筑物,东边是军器局,西边是架阁库。宅门两旁设有门子房,专供看门人员值班及住宿,以防闲人进入,还有兵器局等部门。






川堂后为二堂。二堂是县令审理民事案件的场所,现保留了唐朝慈城古县衙一段砖砌的甬道,并在周围设了护栏。刻有“通十四年”的铭文砖,证明这甬道砖是在唐朝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烧制的,同时也证明了慈城县衙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最后为清清堂。清清堂是为纪念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慈溪知县张颖而建。张颖为官期间,以清廉著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张清清”,他的清廉事迹传到朝廷,宋太宗下诏奖赏,令地方立庙祭祀,在县衙设此堂是希望官员能像他一样为官清廉。






重建后的慈城县衙,在东、中轴之间增设了清风园和景观廊。清风园创建于2004年,通过文字、图片、雕塑、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揭露了伯嚭、朱勔、严嵩等历代贪官污吏的贪婪及最后下场,颂扬了黄霸、包拯、海瑞等人的清官廉吏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激浊扬清,鞭挞腐恶,弘扬正气,是国内第一个“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