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小镇。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重庆、成都、昆明、李庄)之一的李庄,坚持文化抗战,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李庄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之滨,至今已有1460年建置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小镇。李庄的名气大,不只在于它的文物古迹多,而更在抗战时期用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人口数倍于它的国立同济大学等十余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西迁,最出名的要算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迁建立了西南联大。可甚少有人了解的是,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却曾在同一时期西迁,迁校中的各种“悲惨遭遇”丝毫不亚于上述三校,其搬迁次数之多,搬迁距离之远,更是远超清、北、南三校。
抗战时期上海国立同济大学五次迁址,先后在浙江、江西、广西、云南落脚,最后来到四川李庄,途径湖南、广东、贵州三省,甚至中间还转道越南。这11000多公里的路途,不仅是一次迁址经历,还是一座抗战时的丰碑。
李庄与同济大学共同建造的李庄同济广场 
1940年夏,日寇开始对昆明实行“疲劳轰炸”,这时已迁到昆明的同济师生不得不考虑第5次迁校。正当同济大学为新迁校址犯难之际,李庄贤士罗南陔征求了当地名流、乡绅的意见后,向同济大学发去了16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邀请同济大学迁到李庄。
同济来到李庄后,李庄人请出寺庙的菩萨,腾空自己的院子,让给同济师生。
继同济之后,国立中央研究院(括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大地测量所等10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也迁到了李庄。
从1937年到1940年,三年内同济大学五次搬迁,师生们终于在宜宾李庄迎来了喘息之机。从1940年扎根李庄,到1946年迁回上海,6年时间里,李庄滋养了同济,同济成就了李庄。
禹王宫:现名慧光寺,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抗战时曾作为同济大学校本部住地,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东狱庙: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校址





张家祠: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



祖师殿: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李庄的“三宫十八庙”和宗祠、较大的民居如旋螺殿、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抗战时间无一例外,都征用作为接纳西迁学校、科研机构的场所。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李庄人绝无怨气。
一个只有1300居民的小镇,接纳了12000余名同胞,其中更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林徽因、梁思成、童弟周、陶孟和、傅斯年、吴孟超、罗哲文、李霖灿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林微因曾写下一首《十一月的小村》,描述了李庄古镇优美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画面。
从1937年到1940年,三年内同济大学五次搬迁,师生们终于在宜宾李庄迎来了喘息之机。从1940年扎根李庄,到1946年迁回上海,6年时间里,李庄滋养了同济,同济成就了李庄。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通过“红色火种的千年古镇”、“耕耘文化的大师学者”、“胸怀家国的黎民百姓”等丰富的展出内容,教育观众牢记那段抗战岁月,警醒国人居安思危,在延续中国文脉上做出自己贡献。




2006年,李庄镇月亮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成了中国建筑师的朝圣之地。
李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大师学者们提供了一张宁静的书桌。月亮田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院,成就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在这排简陋的民居中,曾居住着中国建筑史学界有名的前辈,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罗哲文等。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1940年10月底,中国营造学社到李庄,驻进距镇上约1公里的上坝村月亮田,历时六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平。梁思成率领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加盟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发展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如今的李庄,营造学社旧址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对张家大院进行了修缮提升,改成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