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半年时间没有发表博文了!客观说来,这半年走了一些地方,花费不少精力;孙子参加高考,等待成绩、等候录取……把心思都贴进去了,尽管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结果出来如愿以偿,尘埃落定喜出望外,实实在在高兴了些日子,也就没心情写博。当然,从主观上看,还是懒了一些!
复博写什么?还是接着尼泊尔写吧。今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那个时候我正在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尼泊尔地震消息是第二天早晨才知道的。
行走尼泊尔,从来都不会让你失望。这里有连绵壮阔的雪山湖泊,有神圣虔诚的宗教信仰,有质朴善良的人们,还有少女们小鸟依人般的笑靥。这些是地震所摧毁不了的!
到达尼泊尔的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加德满都周边农村采风。车子出城南行不足10公里,摄影领队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叫做苦卡纳村(Khokana)的传统纽瓦丽村庄,眼前的美景令我们都惊呆了。远处是山,山下是河,高大的寺庙、浓绿的树木、土红的农舍、金黄的梯田,所有这一切在氤氲缭绕的晨雾笼罩下显得亦真亦幻,出升的太阳把光芒投射到农舍和田埂上,好一派神奇如画的田园风光。







清晨,山谷里的浓雾将村庄淹没。远处是朝阳映红的喜马拉雅雪峰。晨雾中的原野,有着水墨画一样的韵味,恍若置身世外桃源,镜头所指皆入画。
然而,画中人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
村子很安静,人不是很多,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村里干活的主要是妇女,挑水、做饭、喂鸡、挑柴,无论是年轻的少女,还是白发老殴,一样任劳任怨。




取水是村民们每早的“例行公事”,洗漱不用面盆、口杯和牙具,这种方式和中国的藏民差不多。加都附近的村庄都有自来水,偏远乡村能用上钢管井也不错了。


尼泊尔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加德满都、奇特旺和博卡拉,都会接触到乡村,因此不用专门去找乡村。无论去到哪里,都是走在两边都是农田的公路上。
公路的状况只能用“糟糕”二字形容。最好的路段,也不过相当于中国的老国道或者省道;差的地方,连中国的乡村公路都不如,汽车颠簸而过,尘土飞扬。比如从加德满都到奇特旺,160公里的路,一路颠簸不已,跑了差不多5个小时才到,可见公路路况之差。





尼泊尔是山地国家,农田以梯田居多,农民的劳作几乎都是手工作业,几乎看不到机械。一路走过,田里干活的人并不多;相反,路过乡村,反倒看见三三两两的农民或坐或占,聊天喝茶。
尼泊尔乡村大多古朴且破落,房子像样的不多,砖房极少,只在加德满都附近看见过二层小楼。其它地方,土坯墙+茅草顶是常态,有时是木头房子。房子旁边便是牛圈羊圈鸭舍等等,再加上几棵树或者菜地。看上去跟中国三十年前的农村差不多。
乡村的公共卫生没有人管,再美的地方,也到处都是垃圾。从博卡拉回加德满都的时候,沿着翠苏里河翻山越岭。这条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自北向南,流向南部的德赖平原,像一条蓝绿色的带子,非常美丽。但河边经常见得到大堆的垃圾。其它诸如脏水因为没有排污管道,沿街流淌是常事,其实包括加德满都在内的城市也都如此,更不要说是乡村了。









在奇特旺除了去原始森林,或者在娜普娣河边发呆,也到村里转转。塔鲁族村庄算得上是原生态的尼泊尔乡村了。
绿色的田野里,空气中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有人在那里慢悠悠地干活;茅草屋顶的农舍、简陋的木质家具,旁边是饲养的鸡鸭;村外河边是大片的青草地,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尼泊尔的妇女或用头顶、或用肩背着货物,走来走去;你碰到的大人孩子都对着你微笑,双手合十问候;见到孩子,如果掏出一把糖果或者饼干,他们会兴奋不已。
村落里的生活至今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方式,简易得甚至有些简陋,可人们却依旧乐在其中。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看上去甚至有点寒酸,可他们的脸上却从未缺少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是久居城市的人们永远装不来也寻不来的。








眼前的村落,古朴得甚至有些贫瘠,可人们的生活却充满生机,村子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如此灿烂的笑容。乡村路边,总有那么一个眼神令你动容,总有一抹微笑醉你心扉。
放学归来的孩子们打老远就冲着我们的镜头飞奔而来,可离近了又变得腼腆羞涩,甚是可爱。孩子们的童年一定是彩色的,五彩斑斓。
在尼泊尔乡村,从物质的层面看什么都没有,惟独不缺的是挂在脸上的笑容。尼泊尔乡村,大约也就如此吧__原始古朴,静谧安详,穷且悠闲。
没想到遥远的尼泊尔,能有抚慰乡愁的田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