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是游客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
全国各地自称“桃花源”的景区多达十余处,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河南、重庆和台湾等省(市)。重庆酉阳县的桃花源是其中之一,很富于竞争力。
就象“香格里拉”一样,也是因为是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1933年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成了在自然和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的人们,追求寻觅的一方净土;在旅游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又成了许多地方追求的地名效应和经济利益的一张王牌。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全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
酉阳古称酉州,县城旁边有个大酉洞,有资料记载说,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证明,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相似。

在这篇博客中,我摘录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部分段落下载粘贴在文章中,以便于对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因开发旅游,在大酉洞口前修建了高大雄伟的石牌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说明诗人认可这里是《桃花源记》的原型。
仰视洞口高处,是由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


大酉洞系石灰岩溶洞,高三、四十米,阔二三十米,长百余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侧流出,注入酉阳河。
逆桃花溪入洞,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在石钟和石鼓上轻叩,声音清脆悦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鸣钟鼓”。
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惟洞尾左侧高处,古朴遒劲的“太古藏书”四个大字,清晰犹存。关于藏书一事,清《酉阳州志》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咸阳书生背着书籍,逃进武陵山区,将所负之书尽藏此洞中。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往里走出洞口跨过一座小桥,只见别有一天地:桃花岛、美池、潜村、潜村、玉盘仙迹、巴人栈道、逍遥洞,还有田土十余亩,四周环山,皆峭壁,仿佛与世隔绝。
豁然开朗的田园景色,应了陶公《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描述。在一瞬间忽觉一股脱俗之意,真有恍若隔世,返璞归真之感。




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在重庆酉阳县,不仅是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考证后得出的,而且是还具有历史资料的记载:
清代的《酉阳州志》就称此洞“核其形,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所记酷似,毫厘不爽”。
清《四川通志》除了说明酉阳有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外,还分析了为什么缺乏更多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因:“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



“桃花源”作为远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写照,也一直成为人们追寻快乐、和谐生活的一个美丽梦境,在那里既没有争斗也没有灾难,还能得到大自然神灵保佑,自然会成为现代人羡慕神往的地方。现在人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而“李代桃疆”、相互争夺的这块香喷喷的“蛋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下篇《酉阳大酉洞__古人眼里的世外桃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