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园是宋代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主人家姓沈,所以称为“沈氏园”。由于南方的气候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宋代沈园的建筑早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沈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考古、文物部门在对沈园遗址进行考古探测的基础上,结合沈氏后人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精心设计修复方案,经过实施1987、1994和2000年三期扩建工程后形成的。
沈园的闻名更与它和宋代伟大诗人陆游的爱情悲剧有关。
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但唐婉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母逼迫陆游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在春游沈园时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伤万分,以致抱恨终生。
八百多年来,《钗头凤》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文人墨客,成了千古名篇。沈园亦因此而成了千古名园。

“沈氏园”三字由郭沫若题写。门坊后有一大石叫“断云”(谐音“断缘”)__大石中间断开,但又依依不舍分离,向人们诉说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沈园由古迹区、东苑、南苑三部分组成。
古迹区内的“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园子里有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两字取自陆游的手迹。



宋池塘和冷翠亭



六朝井亭 是1985年考古勘探发现六朝、唐、五代、宋、明、清的亭阁和砖井。古井内出土了包括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证识了沈园的悠久历史。


半壁亭
亭内有《重建沈园壁记》,对面有草亭和葫芦池,传说中的陆游与唐婉游春时相见之处。陆游后来有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就是写的这个地方。



《钗头凤墙》
传说是陆游当年即兴在沈园题写《钗头凤》词的地方。
当然,陆游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墙壁也已经荡然无存,现在这块墙碑是重建时重新组合而成的,《钗头凤》词文由现代书法家夏承焘模仿陆游和唐婉手迹书写。

孤鹤轩
陆游在朝中几次受贬,怀才不遇而以“孤鹤”自喻,因此这处建筑被取名为“孤鹤轩”。

问梅槛 一幢纪念陆游的宋式木楼。因陆游一生喜梅,现在的沈园中种植了300株梅花。“仅方可化身千亿,一枝梅花一放翁。”


在沈园的东宛和南宛,设有陆游纪念馆、碑廊和其它一些文化、商务、休闲设施。




务观堂 这里有陆游的史迹陈列室

拍下几幅陈列品


铜板画《钗头凤》 一对恩爱夫妻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被迫分离,以致抱恨终生,写下寸断肝肠的诗篇。
一幕爱情悲剧,是陆游心底不可平复的伤痛,怀着忏悔和愧疚,诗人多次忆咏沈园,追念唐婉。1208年,84岁的陆游写下了他悼忆唐婉的最后诗篇《春游》。
毛泽东手书陆游《诉衷情》词

1962年10月27日,郭沫若去绍兴时访问了沈园,在园中碰到从南京回绍兴省亲探望母病的沈氏后人,她向郭老赠送了一册齐治平著的《陆游》,郭老因匆匆离去,没有问清她的姓名而留下歉疚。
回到北京后,郭老写了游记《访沈园》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当时的高中教材中,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后来,郭老还依照《钗头凤》的调子,填了了一首词,回赠沈园后人:
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
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例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四十年后,郭老《访沈园》中表达的重建沈园的夙愿和预言终于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