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子在上海工作,每次去上海探亲,免不了在上海周边逛逛,杭州、绍兴、嘉兴、无锡、苏州……走了好多遍。
江南、江南__下江之南。过去,四川、重庆人把长江下游称为“下江”,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而今这片地区又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游走江南为的是寻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个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电脑里贮存着好多旅行江南的照片,整理出来,打理几篇博文了结心愿。

好多人知道乌镇是从黄磊、刘若英拍摄的《似水年华》,我了解乌镇是从《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
去过江南名镇周庄、西塘,但一直没有机会去乌镇。直到去年国庆长假之后,儿子开车陪我去乌镇,经沪杭高速转申嘉湖高速,也就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乌镇包括东、南、西、北四栅,开放旅游的是东栅和西栅。晚上安排住西栅,自然上午就去游东栅了。可能是黄金周刚过,游人相对也少一些,进入景区,就找到江南水乡古镇那种钟灵毓秀、朴素端庄的感觉……
与后来去的西栅比较起来,我的感觉是东栅更显真实与古朴。
乌镇的东栅依偎着东市河,东市河是连通着京杭大运河的,缓缓地流着,河水虽然说不上清澈,但也并不浑浊。 河岸上的民居房,带着水乡人的生活气息,凸显出真实的古老。





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石桩或砖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真所谓“人家尽枕河”。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
东栅有条长长的老街叫东大街,一色的石板路,两旁的古民居住着乌镇人,他们住在自己的祖屋里,不管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依然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平静而真实地生活着。
街上虽然也在兜售旅游纪念品,但比较某些古镇来,商业化的“污染”还不算重。





沿街的小作坊,总会吸引城里来的小妹去“一试身手”。蓦地里看着街上挂着久违视觉的老邮箱,觉得眼熟,但还是怀疑它的真实性。





走在东大街上,经过好些个小景点,翰林第、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拿着门票去打个孔就能进去。没那么多时间,也只能选择性地逛逛。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茅盾的诞生地,他的故居是要进去的。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街对面濒河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先生幼年时曾经读过书的地方。
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的名字使乌镇熠熠生辉,历史上这里曾出过64名进士、161位举人。




木雕馆的一幅雕檐《全家福》工艺超群,可算是镇馆之宝。


120年历史的老药店“香山堂”


在花布染坊的晾晒场,一条条染好的蓝印花布高高地挂在一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细碎花儿随着那一片片幽蓝迎风摇曳,轻舞飞扬随风飘荡,对游人很有吸引力。






水巷边的小庙,河道上的“拳船”,把游人带进东栅的古老。
乌镇河网密布,毗邻京杭大运河,旧时是有名的水上贸易区,因经济发达常引得太湖水贼前来进犯。当时乌镇又处于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处,各地政府都不愿管,每每水贼来袭,居民都苦不堪言。为了自卫,乌镇居民除了自发在镇上四条主要河道修建水栅外,还经常邀请外地有名的拳师来乌镇在船上教习当地居民武艺,于是就有了“拳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