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2011-10-24 08:32:21)
标签:

四川宜宾

李庄

古镇

抗战文化

旅游

摄影

年波也则博客

文化

分类: 巴蜀情怀

    在四川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的李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当然,说李庄是长江第一古镇,并不是指其规模和影响力居首,而是因为它位于长江起点的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口下游仅19公里。

   李庄建镇距今已有1460年,确实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同时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李庄还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的沧桑小镇。

   镇内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很高的古文化建筑格调,在上个世界四十年代受到建筑界泰斗梁思成的高度赞赏。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李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的建筑特点。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与寺庙建筑异曲同工的的李庄民居建筑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 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也颇具川南特色。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但是,李庄的成名,还不仅于飞檐走壁,藏龙画凤的古庙和民居,而是在于它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39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内迁学校和文化机关,在搬迁五次后仍遭日寇飞机轰炸,需搬迁到川南一带。当时地方很多已接纳了日战区疏散的人口,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李庄人毅然决然发出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16字, 掷地有声, 巨力千钧。一个不足三千人的江边小镇,接纳一万多外省藉的文化人, 这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

   李庄的这些寺庙和大户民居作为接纳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主要基地,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抗战后方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

   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也就诞生在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慧光寺(原名禹王庙) 1940年迁来李庄的国立上海大学校本部就设在这里,1942年5月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东岳庙当年曾经是同济大学工学部所在地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张家祠堂  一座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现在是“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到李庄,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六年之久,这里还举办过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多次文物展览。

   为纪念同济与李庄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谊,2006年,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在李庄建立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树起了纪念碑。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时间的消逝,“抗战文化”离它而去;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的功能也不复存在,现在的李庄再没有昔日的辉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相馆、电影院还原封不动的摆在那儿,成了新的“文物古迹”;小街的石梯布满青苔,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老作坊里堆满红高梁酒糟,酿出甘醇的白酒,绝无酒精勾兑之嫌。

   闻名川南的李庄白糕,采用优质糯米加入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香甜软糯、入口化渣。
   走在古镇街上,虽然看不到昔日的繁华,但仍然感受到李庄人的朴质和厚道。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承载抗战文化的古镇__李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