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游记〗之二十三

公元九世纪的一天,真腊国王耶苏跋摩登上了巴肯山,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于是他取决定放弃罗洛士,把国都迁移到巴肯山一带,才有了吴哥的辉煌。
巴肯山的垂直高度只70来米,但确是吴哥古迹的制高点,登上巴肯山看日落,自然成了必修的行程。
我在当地时间17:30离开吴哥窟赶去巴肯山看日落。由于受不少博文的影响,对攀登巴肯山的困难估计有些过头,一心考虑怎样登上巴肯寺,把相机装进了背包,一路上没拍一张照片。其实从公路边爬上巴肯山的路并不难走,坡度也平缓,虽然是土路,只要不是雨天不会湿滑。而且登山的游人很多,不会存在迷路和治安问题。
上到山顶,巴肯寺四周都是丛林,不登上巴肯寺高处是无法看到日落景观的。攀登寺顶的人虽很多,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可以上顶,也就不会很拥挤了。
巴肯寺上顶的台阶确实陡峭,坡度大约有80度,每级台阶高度在50厘米左右,而且有些台阶只有几厘米宽,石阶也被磨得圆滑。但这段阶梯的高度毕竟只有13米。我戴上手套,手脚并用也还是顺利地爬上去了。爬到最后一级台阶时,见这级台阶接近半人高,要直接登上去很困难,我正在考虑上去的办法时,已经登上去的一位不知名的游客朋友向我伸出手来,我搭上脚他一拉也就上去了。
我爬上了巴肯寺顶时是柬埔寨时间18:20,这才取出相机开始拍照。
在吴哥古迹奔波了一天的游人大都集中到巴肯山看日落来了,寺顶上的人好多好多,好多游客是提前一、二个小时来占据好位置的。
我在了顶层下的平台找到观日落的位置,虽不是很理想,但也能看到西方的地平线。占了位置后就没法走动了,一是寺顶上已人满为患,无法走来走去;二是离开后自已的位置也会被别人占据。只能站在原点,将镜头对着日落和平台四周切换拍摄,想拍巴肯山四周景色的想法因此不能实现。
落日辉映着巴肯山




各层平台上挤满来膜拜夕阳的不同国籍游客,沐浴在金色的暮霭中人人显得严肃而凝重。捷足先登者占据有利位置,耐心等待着日落的瞬间




夕阳缓缓地下落
西北方能看见浩瀚的洞里萨湖




后来者还在摩肩接踵不断地爬上寺顶,但也有缺乏勇气者望顶兴叹裹足不前



流金的时刻到了,巴肯山拉开了日落大幕



游客们顿时活跃起来,只听见相机快门“咔嚓”声响成一片。


眼睁睁看着一团火球慢慢地向地平线堕落,宁静天际出现瑰丽无比的晚霞,这时人人都屏住呼吸,没有一个人说话。



在橘红色圆球完全隐没的那一刻,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赶紧搁下相机,也跟着鼓起掌来。
不知道“鼓掌”是不是巴肯山日落时的约定,更没看到是谁鼓响的第一声,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友好地聚集一起,共同膜拜万物之源的太阳,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缘份。
我想,这掌声是出自世人对于大自然的感恩,出自对于吴哥奇迹创造者的崇敬!

下篇:《
飞向埃及__波音777上的“空中大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