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2009-06-04 05:58:26)
标签:

旅游

甘肃

敦煌

丝绸之路

莫高窟

年波也则

分类: 神州足迹

                                                           (背景音乐《大敦煌》 刀郎演唱)

 

   去敦煌已经半年多过去了,一直没有勇气在博客上写它,因为“敦煌”这两个字实在太沉重。“敦煌”已发展成国际公认的“显学”,博大精深包含着历史、考古、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学科。

   在莫高窟逗留了半天,只感觉它神秘、神圣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因为敦煌的深奥在莫高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集中了敦煌现有800多座洞窟中的735座。

   我只是在“感受”莫高窟。感受允许有深有浅,我的感受则是浮在水面上的,很浅很浅。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莫高窟在离敦煌城25公里的呜沙山东麓的断壁上,大漠之中。古时“漠”与“莫”相通,“在大漠的高处开凿的石窟”,这便现代是对“莫高窟”下的定义之一。

   流经莫高窟前的这条小河叫“宕泉河”,我看到的是一条近乎干涸的河流。

   几乎难以置信,在这种环境中孕育了人类的奇迹,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敦煌文明。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设在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是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它的前身是1944年创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工作,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的研究,敦煌文化的弘扬等方面都取得辉煌业绩。这是一个值得崇敬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真正的时代楷模和社会精英。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走过一座大牌坊,算是进入了莫高窟。在洞窟前还有一座牌坊,匾额上的“莫高窟”三字应该是郭沫若的手迹。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对莫高窟这种濒危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由科研部门管理看来比行政部门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我的印象是莫高窟管理有序、制度逗硬,一切围绕“保护才是硬道理”这个中心!

   参观洞窟由研究院培养的专业人员担任解说,介绍生动、客观,深入浅出,知识性强。内行就是不同!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这幢楼阁成了莫高窟的标志,它的后面是建于唐武周时期的北大像,北大像高35米,外面的楼阁在民国24年(1935年)重修的,共九层,但站在低处只能看见七层。我们的参观就从这里开始了。

                                           (以下莫高窟洞窟外观图片均系参观结束后在栅栏外拍摄)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莫高窟长1680米,分为北区和南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奇迹从此诞生。在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由于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随唐时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的博大和深奥,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在洞窟中,游客们带着虔诚、带着惶恐,把脚步放得很轻,没有喧哗,连呼吸也屏着,因为这不是在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而现在还继续活着的生命。

   在这里似乎看到,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走来。洞窟壁画和彩塑,给人一种艺术化的视觉效果,在人物图像的妩媚中,在静态与动态的作用下,引发了精神的亢奋和心灵的震撼。纷杂的衣饰和图案使我眼花撩乱,觉得自已的感官已不够用,于是乎干脆丢弃了自已,忘却并超越自我,仿佛让自已皈依了佛界。

   尽管因保护的需要,看不到《飞天》等一批珍贵的壁画,也拍不到一张洞窟内的照片,但并不重要。游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追求艺术欣赏已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荡涤世俗的浮躁、人性的贪婪,灵魂的净化。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这是参观莫高窟路线中最后的一个洞窟--16-17窟,有名的“藏经洞”就在这个洞窟中,洞窟外的阁楼就是莫高窟的“三层楼”。

   解说员用沉重的语调给游客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失过程,使游人走出洞窟时产生了一种沉甸甸的负重感。

   1906年,担任莫高窟主持的王道士在请人清理洞窟内的积沙时发现了藏经洞,洞内堆满写本、经卷、帛书、绘画、织绣、铜像、法器,总数达五万件之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王道士以为莫高窟筹集资金为名把藏经洞珍藏的文物买给了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使藏经洞的文物多数流到了国外。而今,仅在大英图书馆里的藏经洞汉文印本和写本就达13677件。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有他的功劳,但把大批文物卖给外国人,使中华文物遭受巨大损失,实在是十恶不赦,无论按那个时代的刑律都是处死十次也不为多的罪过。

   王道士死后,他的徒子徒孙在莫高窟前的沙滩上为其立了一座很有气派的土塔纪念他,现在这座土塔成了莫高窟的一景,也成了王道士的耻辱柱。这是历史对无知的中国人的嘲讽。

        情迷丝路<6>在莫高窟感受敦煌之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