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去银川选择了乘“海(南)航”飞机在西安中转,这比直飞要省得多。
到达银川已是夕阳西下,从飞机舷窗望去,河东机场好象就在一片沙海之中。
坐上机场开往市区的“大巴”。驶越黄河时,看见落日的余辉洒落满地金黄。

黄河在宁夏境内有390公里之长,与雄浑的贺兰山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用它的“乳汁”哺乳着塞上红土地。宁夏人称它为“母亲河”一点也不过分。

还是第一次来银川,在这里住了两天。
每天早早起来走出宾馆,去翻阅这座城市画卷的“开篇”。
旅行社为我订的宾馆在银川老城区的南关,也许从这里更能领会到这个城市的真实和古老,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一知半解”。


半个月前,银川举行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盛典,到处都还弥漫着节日的气氛,银川人还沉浸在喜庆中。

南薰楼(又称南门楼)
原系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南薰门”,建于北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
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修复。
清宣统三年(1911年)战乱中受重创,民国初年再次修复。
1953年,人民政府在此辟建南门广场,1979年两侧修筑观礼台,始有“小天安门”之称。


作为自治区首府,它是省一级城市。但只有130万人口的银川,其幅员“个头”只相当于内地中等城市的规模。这丝毫没有影响银川成为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恰恰有利于其“塞上江南”环境优势的发挥。在中国宜居城市排名中银川比较靠前,并跻身于大西北城市之首。


这是一座具有个性魅力的城市,它巧妙地将宗教、古典和时尚融合在一起。
城市里没有直插云霄的高厦;没有令人生畏的高架立交;没有宏大无用的广场…… 显得清爽而多彩,气派而有节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银川有着多元文化的沉积。
作为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处处都崭露出浓郁的回乡风情,伊斯兰文化与中原文化如水乳般融汇在城市中。


走在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的建筑物上都“写”上了伊斯兰“符号”,它似乎在明白不误地告诉你,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回族之都、回民之乡。


尽管这是个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城市,但有着和谐的社会环境。
旅行中通过与银川人的接触和交流,有一种详和、纯朴和安全的感觉。

(本文照片拍摄时间为2008年10月9日-11日)
链接歌曲《宁夏“花儿”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