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石林,北有石海”--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石海是玄武岩地貌。

这是一张在黑龙山脚拍摄的石海照片,这还只是整个“汪洋大海”中的“冰山一角”。
280多年前黑龙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同时喷发,岩浆的少部分奔入白河河床,阻塞河道,形成了五个首尾相连的堰塞湖,这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谈到。而更多的岩浆却是填平了这一带原有的一个湖区,创造另一个绝无仅有的天下奇观--石海。
茫茫石海,伸向远方,与天际相接,我说不出它到底有多大。游人看到的只它的一小部分,供游客行走的栈桥就长达900米。
坦荡的石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景象万千:一条条“石龙背”,宛如大海上涌起的一道道波涛;那一簇簇翻花熔岩,恰似海风捧出的一朵朵浪花。





然而,黑龙“入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历尽了“千辛万苦”。
由于主火山口在喷发过程中遭遇堵塞,岩流不畅,地层几十米下的储势待发的岩浆“激流涌动”,等待不及就寻找薄弱环节喷出地面,这就形成了我们在黑龙山看到的岩浆溢出口。黑龙山最大的月牙台岩浆溢出口长300米,宽80米,深20米,就象是供“黑龙归海”的“河道”。



地下岩浆涌出地表,汹涌澎湃倾泻而下,先期的岩浆冷却凝结后,后面的岩浆翻腾而来,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场面。岩浆推波助澜涌入“海”中,成了一片片“翻花石海”;大块大块的凝结岩块在岩浆溢道两侧挤压、堆砌、隆起,成了一道道“火山天堑”。





“火山天堑”悬崖峭壁,谷深石奇,加上有的地方有松柏为伴,颇有仙山古道的意境。

“天堑”的崖壁是层状岩渣和熔岩的粘结体,称为“集块熔岩”。
这块巨石也是集块熔岩。据说在另一座火山的溢出口前,还有高达六米的集块岩。


火山喷发岩浆流动时,受冷空气作用,表层凝固成硬壳,但下部岩浆仍在流动,因后续岩浆补充不足,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熔岩隧洞。
石海边缘的水帘洞也是这样形成的。洞长26米,平均高度2.5米,平均宽度3.8米,因为滴水如帘而得名。最大的洞穴叫仙女洞,长达150米,围绕仙女洞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因时间关系未能走近“她”。
(本集照片分别摄于2007年6月、2008年7月)
下集
黑土地上<7> 生机勃勃的黑龙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