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的研究

(2006-01-11 22:43:38)
标签:

杂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报告

合肥一中  康体鹏

2005-2-21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自己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的总结,对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意义、过程和方法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社会运转的效率,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密切注视信息技术对现在教育的深刻影响,探索信息技术整合现代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构建现代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并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这是当代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从99年开始思考地理教学的信息化的问题,从2001年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地理教学中间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地理教学试验。研究的对象包括合肥一中200010班、11班和200312班的学生。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2001年开始在地理教学中间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研究。

二、          2002年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主要是地理网站的形式辅助教学实践,探索互联网整合现代教学模式。

三、2003年开始利用即时通信工具探索网上授课和辅导的新方式。

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尽量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影响的情况下,主要采取观察法、实验法、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来揭示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和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教学实践的总结,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共三个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实例来具体论述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

 

研究结果的例证和分析 

一、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的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利用多媒体信息来来呈现地理知识,突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口的单调形式,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增加,同时在课堂上面保持集中注意的时间也显著延长,从课堂效率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基本上地理课外作业都可以在课堂上面完成,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地理教学的目标包括记住必要的地理信息,理解重要的地理规律和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这当中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举个例子,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中间讲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部分,如果使用传统的方式来讲解,学生往往无法很好的理解,我们利用潘天士老师制作的flash动画可以有效的突破这个难点,下面是两幅课件截图:

 

 

 

另外,对于学生使用地图的技能培养方面,不仅仅是传统纸质地图的识别使用,交给学生利用电子地图查询、分析地理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是利用电子地图的查询功能查询到北京四中位置和公交线路信息的截图:

 

 

(二)利用网络辅助地理教学的探索

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把经过长期的上网摸索,我总结出服务于课外教学的网络平台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是通过组建个人网站(也可以是学校网站或者是其他地理网站)提供静态网页形式的地理信息,供学生登陆浏览。下面一幅截图是我的个人网站上的提供的地理试卷。

 

 

2、 另一个是利用网络留言板、电子邮箱和QQ通信工具结合移动手机,建立起立体化的教学服务平台,再线解答学生问题,同时扩大了同学生交流面,增进了师生交流。这里我可以举几个数据。从去年2002年至今,学生利用留言板和邮箱所提出的问题超过300个。利用QQ发手机提出问题近100个。这种辅导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举个例子,去年2002年暑假我到郑州的一周内,虽然和学生相隔千里,但是在线辅导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短短的一周内,我在网吧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十几个问题,通过手机也解答了几个问题。下面是我在留言板上面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通过e-mail发来的作业截图

 

 

 

(三)  即时通信工具在教学中间的使用。

 所以把它即时通信工具在教学中间的应用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对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最为深刻。所谓“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让你“即时”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软件。比较知名的是QQMSNICQYAHOO通等。通过这种软件,上网者可以在发出消息后的很短时间内得到对方应答,可以实时交谈和互传信息。而且,现在不少即时通信软件还集成了数据交换、语音聊天、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的功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通过即时通信进行沟通聊天的,可以比电话来得实惠。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它完全可以用来服务于教学,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这里有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它的诱人应用。一个是利用2003年我利用QQ群组功能组建的地理兴趣小组,下面是一副截图:

 

技术的发展总是永无止境的,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明这一点,利用QQ提供的视频聊天可以实现面对面的在线为学生提供地理教学辅导。下面是一幅我在视频解答学生问题的截图:(可以免费通话)

 

 

那么能不能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来进行多人辅导讨论呢?——回答是肯定,这对我们常规的教学来说就产生不可估量的改变,一个教师在家里面只要可以上网,具备了基本的硬件设备,就可以实现一个人同时想10个人、20个人甚至是上百人同时授课。下面是利用OKBuddy软件的1:30多方视频会议功能场景:(可以用来远程教学)

 

 

下面是利用OKBuddy电子白板写字画图,用ppt演示讲稿,显示JPEGBMP图片,其他与会者(或者学生)可以方便清晰地同时接收到这些影像,跟本机上运行的差不多。

 

 

综合以上介绍我们会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在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目前我们的应用基本上还是在低层次上的整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层次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去,可能会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间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完善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师、机房、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等,这在发达地区城市中间已经基本具备。另一个是丰富的数字化了的教学资源,这个也基本上具备。最后是一条是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个最后一条需要特别强调,同师生直接相关。很多地区和学校领导热忠于硬件建设,却忽视了老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结果导致很多先进的硬件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这里面有观念问题,认为使用计算机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广大老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不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还有学生也不具备利用网络完成和收发作业的能力。通过学校从事的这项课题研究发现,在教学中间逐步的使传统教学“数字化”,对老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我和李俊玲老师曾经在20031118进行了一堂公开课尝试,就是在一大堂课(80分钟)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地理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双重任务。下面是这次公开课的简要教案:

 

大气环境问题(教案)

康体鹏、李俊玲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2、了解常用的网络搜索工具,并学会使用搜索工具。3、培养使用网络技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网络技术检索信息的能力培养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1、讲述法。2、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试的教学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分布”中关于大气成分的变化的内容,指出这种变化可能对生态和人类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被称为是大气环境问题。

(第一部分内容纲要)

l      全球变暖

l      臭氧层遭破坏

l      酸雨危害

(讲述过程)每个大气问题都分外四个步骤来介绍:1、提供一段录像资料从总体上介绍大气环境问题的。2、具体介绍此类环境问题的表现。3、具体分析此类环境问题的成因。4、学生思考此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然后老师做总结。

(第二部分内容纲要)

l      常用的搜索工具介绍

l      利用关键词查找

l      查找信息后的整理和保存

l      使用E-MAIL发送附件

(讲述过程)1、计算机登陆网络,打开www.baidu.com介绍国内知名搜索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