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将就”与“讲究”
(2025-10-19 14:01:18)
标签:
文化杂谈 |
漫话“将就”与“讲究”
济宁方言趣谈
作者:梁方苏
“将就”和“讲究”是一对谐音词,组成两词发音的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皆为(jiangjiu)。其差别表现在声调上,这个重要差别决定着两词完全不同的词意,从字面上很容易区别每个词表达的含义,但日常说话中全凭发音的声调确定字面的意思了。标准普通话特别强调字词的发音声调,并为此做出了规定。将和讲,一个是阴平(也称为一声),一个是上声(也称为三声)。
但各地方言就大相径庭了,济宁方言与普通话标有些差别,却也是靠声调区别两词的用场。在济宁“将就”发声仄沉一些,而“讲究”发声则清扬一些。例如说:你这个人一看就是个讲究人,不像他忒能将就。说的就是一个人爱讲排场,另一个人办事则好糊弄。将就和讲究不是典型的反义词,却反映出人们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做事方式。
讲究是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办事追求高标准。词的重点主要在 “究”字上。究字可组成很多词,如“研究”“追究”“究办”“究竟”“究问”“究诘”“究天人之际”等等,表现出对事物深入专注。所谓讲就是进一步强调这件事,济宁日常交流说话中就有:讲吃、讲穿、讲价、讲理、讲死理、讲面子、讲排场、讲条件、等等很多方言。
以上用济宁方言举例,对“将就”和“讲究”两词进一步释意。通过对比足可见两词在语义、使用场景及情感色彩上的鲜明反差。“将就”强调对现状的妥协与接受,意为勉强接受不符合期望的事物或条件,带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色彩。“讲究”则体现对品质的追求及对细节的专注。两词褒与贬的含义一目了然,照理我们的生活应提倡讲究,摈弃将就。但在外在诸多条件影响下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其中物资条件就是最大的制约。济宁民间俗话说“富讲究,穷将就”,家里穷得捉襟见肘怎么能讲究起来呢?
事情也不尽然,细心观察社会现象和世事人情,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讲究与否,可分为物资和精神两个层面,而且重要的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有的人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但旧衣服总是洗的干干净净,补丁缝的整整齐齐,让他人看着精神,透出了自身的讲究。由此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一篇著名短文《陋室铭》。刘禹锡身为朝廷高官著名诗人,他不羡慕厚禄豪宅、花天酒地,却对草庐、陋室情有独钟。其文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言为心声,文章所表现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讲究,让人敬仰。我还想到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不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讲究吗?
事事都特别讲究的人,在济宁俗话被称为“叫真儿”,更难听的叫“圣人蛋”,令他人厌烦,阳春白雪和者概寡。事事都要讲究却堵了自己的路,有时候将就一下反而是后退一步天地宽。事事都将就的做法更不可取,谁愿意同一个毫无进取之心、生活窝窝囊囊、办事萎浓扎血、向下打坠巴辘的人,一起生活一同共事呢?
讲究要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将就要避免毫无底线毫无原则一溜下滑潦倒。选择哪种做法为人处世不能走两个极端,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变通。这一点孔老夫子很值得我们学习。孔子生活很讲究,说到吃的,他曾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是当他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受厄于陈蔡七日绝粮断炊时,也放下身价同弟子们一起以残渣剩饭野菜为食,艰苦度日。目的就是为周游列国传业授道,弘扬心中的理想。面对客观条件、外在环境因时因地调整个人所持态度和做法。该讲究时讲究,该将就时将就;圣人能为之,“圣人蛋”却不能为。令人有所思、有所悟。平时我们一群老友们相聚闲谈,大家都感到:能将就、会讲究是人生应有的一种处世为人之道,关键在于把握在一个度。这样人生活得才更洒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