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海陆丰--海丰游记
标签:
海陆丰海城红宫大街马思聪 |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明白了根据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一方民风、民俗。莲花山脉自然地将海陆丰与北面、西面的客家人、广府人隔绝开来,背山面海,土地等自然资源远比不上西面的珠江三角洲和东面潮汕人聚居的韩江、榕江平原。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差不多每年都会登陆洗劫的台风,无论在陆地和海上讨生活,都无法逃避。与福建漳州地区的人们一样,海陆丰人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打交道、尤其是在海上谋生的过程中,养成了骠悍、藐视皇权、法律,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性格。
陆丰县是清代雍正年间由海丰县析出,汕尾市更是1988年才成立,汕尾城区原本只是海丰县的一个乡镇,因此,可以说海陆丰地域基本上都是海丰县的,海丰县城海城镇就是海陆丰地区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走进这座陌生而“神秘”的小城,感觉跟粤北、粤西的小县城也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小店商家,引车卖浆,营营碌碌,一派平实、和谐的民间烟火气息。其实,自本世纪初以来,经政府大力的扫X、治理,海陆丰的治X已经较先前有了天壤之别。我们走在狭窄的老城区街道上,满耳充斥着当地居民交谈和贩卖的莺莺鸟语,一句也听不懂。海陆丰的居民是汉唐以来陆续经潮汕平原进入该区的移民,尤以明清时期由福建漳州府、兴化府一带下广东沿海开居而来的居多。他们的语言与潮汕话一样属于讲闽南话的次方言,吸收了一些客家方言和广府方言的词汇,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和潮州话的海陆丰河洛话。
澎X和红宫是海陆丰的骄傲,红宫这座明代孔庙也因历史的潮流而成为海陆丰、乃至近代中国反抗精神的代表,很多人都去过、写过,就不赘述了。离开红宫后我们来到旁边的一条叫中山路的老街道,这条原名叫“大街”的道路修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当时主政广东的陈炯明主持修建。原籍海丰的陈炯明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人物,投身X命,又叛变X命,炮轰孙中山驻地大元帅府,是割据惠州和粤东的大军阀,黄埔学生组成的国民X命军两次东征和打倒的对象……他那金黄色的大都督府仍张扬地耸立在红场一街之隔的角落里,不甘寂寞。
这条现在看起来窄窄的、破旧的老大街(即便是当年鼎盛时也与省城广州、禅城佛山、府城潮州等地的骑楼街道相去甚远)当年在海陆丰地区可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些房屋、店铺的建筑和装饰虽相比大城市来说简陋了些,但与当地普遍的“竹竿屋”相比简直就是“华厦”。大街当时不但是海陆丰最繁华的商业街,还是当地大家族聚居的片区。其中声名最显赫的莫过大街陈。大街陈聚居海丰三百多载、十七代人,据称陈氏家族人丁最兴旺时,竟占县城人口三分之一。因此,海丰童谣:“隆隆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出生于大街的众多海丰名人中有一位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音乐家马思聪,他和夫人合奏的《思乡曲》曾脍炙人口,听得不少海内外他乡人老泪纵横。
虽已岁月凋零,风光不再,但如今大街的百年老店仍残留一些,有打铜的、刻印的、木雕、剃头和做纸艺的,最吸引我们这些外人眼球的是纹面:徐娘半老的大妈拿着一根细线帮几个同样半老但风韵犹存的大婶纹面。龙津河和龙津古桥是大街的东边起点,桥头墟市据称是足有七百年历史的海丰四市十四墟之一,至今桥头早市仍旧热闹非常,与大街一起构成海丰这座明代县城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见证了海陆丰地区的兴衰变化。可惜,龙津古桥和附近河段正在封闭整修,无缘一见。
中华大地幅员广阔,因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不同的民风、民俗一点儿也不奇怪,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随着X府的公信力和管制力越来越强,人民越来越富裕,这些差异和误解将会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将走向“大同”。
在广东海陆丰地区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客家人说他们是“学佬”,潮汕人则不认他们这个亲戚。
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造成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剽悍性格。
与同样出海谋生为主的漳州月港人性格类似。
澎湃和红宫是海陆丰的骄傲。
红场旁的街道。
陈炯明的大都督府。
这条叫中山路的老街道,这条原名叫“大街”的道路修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由当时主政广东的陈炯明主持修建。
《思乡曲》作者、音乐家马思聪故居。
这条现在看起来窄窄的、破旧的老大街,是当年海陆丰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
同时也是大街陈等地区大族、富豪的聚居区。
时过境迁,风光不再。
海陆丰首户大街陈的宗祠。
唯留落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