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味”系列第四本《蔬食者》出版了,这一系列共是四本书:《花月令》《花为馔》《食其果》和《蔬食者》。
《花月令》是以明朝人程羽文所编《百花历》为底本,写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所开之花,从二十四番花信风入题,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盛一时;到榴花照眼、菡萏为莲,一幅夏日画卷;再到槐花黄、桂飘香、芙蓉冷,秋情无限;转至枇杷蕊、松柏秀,花信风又至——此为“色”。四季有花,皆可入馔,于是朝花夕拾,便有《花为馔》;花后结果,采果摘豆,自《食其果》,怡然自得;花果之外,绿叶长青,花开一春,果熟一秋,怎比得上四季有蔬,《蔬食者》善,食蔬者佳——此为“味”。



初看“色·味”当如此,但花馔固然色佳,果餐色亦不差,蔬菜更是姹紫嫣红,哪一个无色?而秀色可餐,色与味本就难分。因此色也是味,味也是色,色味一家,有色便有味,辨味更识色,色味合一。
《花为馔》《食其果》《蔬食者》三本书在写初稿时都另有其名,《花为馔》初名《细煮落花》,《食其果》曾名《樱笋厨食》,都因过于文雅而放弃;《蔬食者》也有个文艺的名字,叫《采葑采菲》,这个名字出自《诗经·谷风》,葑指的是蔓菁,现在少有人吃,本书的第一篇就是讲葑,用最古老的蔬菜名字为一本讲蔬菜的书取名,个人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后来书名易更,但章回目里仍保留着。


这本书分四章,第一章“采葑采菲”,讲上古之叶菜,如蔓菁和萝卜、大巢菜和豌豆颠儿、苋菜和马齿苋、茵陈苗和芥菜;第二章“紫茎兰芽”,出自明末屈大均的两句诗:“紫茎绿叶无人说,兰芽乱向春泥茁”,讲以新芽和嫩茎入馔的蔬菜,这一章写了藕带和藕、草芽和蒲菜、刺五加和茶叶、莼菜和葵菜,以及中国人从来不当它是菜的大黄叶柄;第三章“行寻香草”,出自王安石的“行寻香草遍,归漾晚云间”,讲香草入馔,如香葱和大葱、薤和蒜、芫荽和茴香、薄荷和罗勒;第四章“百菜来朝”,借用“万国来朝”这个概念,讲汉唐以降的外来蔬菜,如苜蓿和草头、莴笋和菠菜、庞大的甘蓝家族、香港的街名通菜街和西洋菜街是怎么来的,以及甜菜和甘蔗。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每章的题图是杭州的宋乐天女士的美图,插图也有多张;凉拌刺五加是云南的朋友旗旗大人的菜品,借来一用;那杯薄荷雪碧水曾在穆如风的案头,薄荷我虽然拍得多,但仍用她的图,感谢她对书中很多内容上的细节提供;自行车后座上的新鲜藕带是特地请武汉的朋友简暗拍的,藕带这个地域性极强的蔬菜只有武汉及其周边的鲜藕产地才有,简暗因照顾幼儿已多年不拍照,因我开口相求,她转请儿子的爷爷去买了藕带来拍照;牛皮菜则是请家姊帮忙,她那里菜市也没有,专门开车到附近乡镇才买到,回家已是下午4点以后,为了借一点冬天最后的自然光,放在厨房地砖上拍下。我听后大笑,说放在筲箕竹匾里也算原生态,放地砖上是怎么回事?如今书成,这些有故事有亲情的照片都印在了书里,感谢她们的付出。另外书中出镜的还有我的收藏品,Royal
Copenhagen的全蕾丝餐盘和Meissen的茶具,想来增色不少。







“色·味”系列四本书,第一本《花月令》写得时间最长也最吃力,到第四本《蔬食者》已经熟极而流,文字转换如意,文思畅通无阻,是写得最轻松、也是自我感觉最好的一本。《花为馔》《食其果》《蔬食者》这三本美食书,虽然写的是美食,但也可归在植物散文里,写做法列食谱的地方少,讲历史讲故事的内容多,趣味性和可读性高干实用性和操作性。




此书完成之后,请一位资深植物学家、植物科普作家阿蒙老师撰写了推荐语。阿蒙老师著有《时蔬小话》一书,在植物和蔬菜领域是专家,能得到他的指正,万分荣幸。阿蒙老师说我写的比他更柔情,读完很舒服。我笑说我本来是写言情小说的,会煽情。阿蒙老师的推荐语对这本书不吝赞美:“一本关于甘甜、沁香、记忆的集合;历史、佳肴、思念的汇聚。食蔬者用柔软、清脆、落落大方的文字把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味道展示的淋漓尽致。作为我们可以留存的、享用的、感受的生活印记,化作作者笔下的细致,装入岁月的坛子里沁出芳香的醴泉。”
有幸还请到《萨巴厨房》的主编萨巴蒂娜女士为本书写推荐语,我和她的制作团队合作出版了菜谱《回家吃饭》,后续还有两本菜谱书已在制作当中:“我也曾经想写一本蔬菜书,然而轻灵神秀的蓝紫青灰已经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美玉当前,我就静静阅读这本《蔬食者》吧。”

这四本书出版,最大的推动者是编辑李玉玲女士,因为她的信任和鼓励,我才在四年时间里创作了这个系列的四本书,人的潜力的无限的,在她的鞭策下,我陆续还有三本植物文化散文集要出版,这三本同样是一个系列,第一本《野有蔓草——〈诗经〉草木志》已在制作中。

此书已上市,当当和京东有售: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90919.html
京东:https://item.jd.com/12381936.html
以及这些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