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汪豆腐
(2012-10-06 19:54:47)
汪曾祺先生在《豆腐》一文中说:“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
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
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
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
“汪豆腐”,他处不见,惟有汪曾祺先生字间有。说是“汪曾祺豆腐”又有何不可?就像民间的“陈麻婆豆腐”,《随园食单》里的“蒋侍郎豆腐”。创造一个菜的人可以留名于世,发扬一个菜的人也可享有美名。我愿“汪豆腐”--“汪曾祺豆腐”也像别的美食一样流传开来。
“汪豆腐”中不可缺少的配料是虾子,也写作“虾籽”的。江浙人说起虾子就眉飞色舞,回忆起小时候的一碗虾子酱油猪油拌面、虾籽馄饨来是垂涎三尺,认为是鲜中之极品,“打耳光也不肯放”,“鲜得来眉毛也要落脱了”。以前南货店都有虾子卖,自己家里也可以做。子虾上市的时节,把虾在清水里漂洗,虾子会自然落在水里。滗去水,捡去虾须杂物,煮开加酱油或加酱油煮开,就是虾子酱油。吃拌面的时候加这个,“鲜得来一塌糊涂”。
有个出生在日本的台湾作家叫陈舜臣,看介绍名气很大,早期写推理小说,中后期写历史小说,作品有《中国五千年》、《太平天国》、《诸葛孔明》、《耶律楚材》、《成吉思汗一族》等等,拿过几乎所有的日本文学奖项。我看完他的一本散文集《美味方丈记》,看到最后的“陈舜臣大事年表”,73年49岁时因为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访华,经香港去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旅行,游记《丝绸之路》开始连载;76年《敦煌之旅》出版;79年,作为NHK电视台特别节目《丝绸之路》制作成员之一赴西安等地,同行成员还有井上靖、司马辽太郎等人。——看到这里,才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井上靖。我记得早些年有一部电影就叫《敦煌》,就是根据井上靖的原著小说改编的,88年出品。显然是那次的敦煌之行给了他灵感,写了这么一部小说。
说完上面这么多废话,吐槽一下陈舜臣这个人的中国常识。既然是写中国历史小说的,怎么就对中国的民间生活那么错误百出?错成这样还写历史小说?
他在一篇《调味双雄——酱油和辣椒》里写到虾籽酱油:
“将虾籽加入酱油中煮,然后过滤,便可制成‘虾籽酱油’。虽然没有亲口尝过,不过听别人说,这种酱油挺腥的。
竟然连这样的东西也敢吃。
这让人不禁半是佩服,半是吃惊。都说味觉存在个人差异,其中内容还真是包罗万象呀!
正所谓人各有所好。”
——竟然连这样的东西也敢吃?竟然连这样的文字也敢写?
扬州蒋家桥的虾籽馄饨,那是扬州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店。吾友十六说:蒋家桥饺面店的馄饨吃完之后,也是一层虾籽。这种东西,有的时候就吃,没有了,也是一样徒唤奈何。蒋家桥的虾籽馄饨,和六必居的不相上下,个人觉得那口酱油汤略微窄了点-﹣碗太小。吃完后,把汤喝干,碗底仍有一层虾籽。这就是虾籽馄饨的意思。在日本发明味精之前,有的是各种取鲜之法。虾籽馄饨真好吃。不用绉纱那么薄的皮,不用柴片那么少的肉,不用久煮的高汤,就是一碗酱油汤。
说得我想吃虾籽馄饨了,明天就煮。
这碗汪豆腐我忘了勾薄芡,浇完热油才想起这回事。不过也不错,口感更清爽。酱油用的是香港出的“美味栈头抽”,厚可挂壁,酱香浓稠,非市间寻常酱油可比,价钱也辣花花,一瓶500克的,售价28元。但是,真正酿造久晒的酱油,又岂起兑水的可比。吃过这个酱油,什么牌子的都不如了。
汪豆腐,内脂豆腐切指甲片,推入滚开的虾籽酱油汤里,滚几开,勾薄芡(不勾也行),盛出,撒葱花,浇热油(有猪油更佳)。即成。

没勾芡的做法,虾籽沉底,搅一搅,舀一勺,就可以看见棕红色的虾籽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