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球成金

(2012-05-15 21:23:06)
标签:

《点球成金》

《moneyball》

娱乐

分类: 影楼
点球成金


    好的体育片是很热血的,但这部不是。这部电影就等于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上海出租车司机和北京站街女郎这一类的MBA活教材,不过这次换了棒球经理。
    棒球完全不懂,但常看好莱坞电影、美剧、美国小说,多少知道一点棒球名词。诸如三振出局、上垒;击球手、接球手;棒球手套是美国所有男孩的生日礼物,棒球棒是防身兼进攻武器;还有纽约扬基队、波士顿红袜队。
    所有的体育比赛都靠运动员本身的技术,球类运动更是提升运动员的名气,一支球队的最大一笔支出是聘请最有名的球员,有钱就是草头王。比如中超的恒大。而这个片子,却是抛开那些有名气的要价高的球员,只要合适那个位置的,把击球手换到投球位置也可以。名队如纽约扬基波士顿红袜一场球的开销是130多万,而这个奥克兰运动家队,只需要花26万。
    布拉特彼得演的球队经理和他聘请的刚从耶鲁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书生小子,打造了一个完全由数学、数据、理论、分析、组合而成的成功模式,创造了连赢20场的纪录。既然是模式,就是可以套用的,在
奥克兰运动家队创造奇迹之后的两年,波士顿红袜队运用同样的模式,夺得了大联盟的冠军。
    头脑似乎可以创造出所有的奇迹,从棒球比赛的布阵模式,到游泳比赛的鲨鱼皮泳衣。
    但模式只是模式,得看有没人肯用,敢用。这样的模式一旦推出,就等于是得罪了整个棒球界,多少人靠以前的那个明星制吃饭,这下都得玩完。
    我感兴趣的是布拉特彼得演的球队经理比利,剧中一再表现的是他的选择。当年他还是个十八岁的棒球新人的时候,球探发掘了他,劝说他和他的父母,说他将是一名前途光辉的球星,挣大钱,成大名。结果是他成了一名三流球员,退役后成了一名大联盟里垫底的球队的经理,与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如果他不签下那个合同,他将步入大学,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白领。——就像耶鲁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那书生小子。那其实是他想成为的人。他一直渴望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才会完全相信纸上谈兵的理论,并在实践中采用,最终获得了成功。
    那才是他的梦想。所以他最后推掉了120万年薪的
波士顿红袜队的offer,留在了奥克兰运动家队。他不愿意再次成为被金钱左右的人,放弃自己的梦想。错过一次就够了,错过两次未免太多。
    荣誉终将过去,心灵的平静才是归宿。
    电影很闷,但主题很好。你说好莱坞也没有广电总局审核,怎么就可以拍出这样主旋律明朗,三观正确的片子呢?而我们的片子,即使有重重关卡,出来的也不过是《宫》《步步惊心》《甄嬛传》这样没有品味三观混乱导向低级的垃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