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陈淏之《花镜》卷三花木类考
茱萸:
茱萸随处皆生,本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色青紫。茎间有刺,三月开红紫细花。其实结于枝梢,累累成簇而无核,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味辛辣如椒。井侧河边,宜种此树,叶落其中,人饮是水,永无瘟疫。悬子于屋,能避鬼魅。九月九日,折茱萸戴首,可避恶气,除鬼魅。
注释:
1,即吴茱萸,为落叶小灌木。小叶与椿相似(一回羽状多叶"),阔而厚。结实在枝梢,果实可作健剂。
2,吴茱萸可供药用,所云能避鬼魅,系属迷信的传说。
蓝紫按:
我们了解的茱萸,怕都是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里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只是因为这首诗,让身处城市的儿童们知道了有茱萸这种植物,知道了在唐时,过重阳节除了吃两块重阳糕云片糕,还有这样风雅的事情:远足,登高,爬山,饮酒,插茱萸。其实在城市生长的孩子,对节日插药用植物并不陌生,端午节不是要插艾草香蒲吗,市场上都有卖的,怎么重阳节的茱萸就没有呢?从来没见过这茱萸是什么样子。
名字里有茱萸这两个字的,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重阳节插的茱萸,是后者,吴茱萸,产于秦岭以南,以吴地为多,故名吴茱萸。茱萸是芸香科的,有香气——芸香科的植物都有这个美妙的长处。吴茱萸结红紫色的小果,裂开,未成熟的果实入药,功能是温中止痛,杀虫。《西京杂记》里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全唐诗第026卷万楚《杂曲歌辞.茱萸女》: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
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看这首唐诗,“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这个时候的吴茱萸没花呀,难道是插红果子?我觉得这个“遍插茱萸”吧,肯定不是跑到山上,摘一枝下来,插在头上,也不是像艾蒲那样挂在门口,这个果子像花椒一样小颗小颗的,可以杀虫,应该是缝个锦囊,把果子放进去,“结子置长裾”,挂在腰带上——佩茱萸嘛。至于重阳节爬山登高,没准就是上山采果子去了。
吴茱萸的子,也叫茶辣,味道辛辣,并不算十分好闻:

既然提到山茱萸,
也一并附上。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实在是和吴茱萸没什么关系的,春初开花,黄色,着花枝头,和梅花一起开,秋末也结红果子,果子也有药效,收敛强壮,补肝益肾,别名叫“药枣”。
春天开的山茱萸花:



秋天结的山茱萸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