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09-03-08 10:25:39)
标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论语》 |
分类: 学术评论 |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承传似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寂寞的书斋,以舍我其谁的凛然之气,肩负起布道救民的重任,但是当我们面对花样繁多的文化大餐时,是否需要体认其中的真与伪、正与偏?例如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提到,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实际上是被宋儒圈断的“残本”,《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主题突出、完整有序的文章,如果孤立地拿出其中的一句去套用,很容易误读甚至错读。例如《学而》篇包括了孔子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读,是非常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
第一句强调学习之法要在经常练习;第二句强调与人切磋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第三句强调学习的态度,不因做学问没人理解而怨天尤人。三句话的主旨是在论述读书做学问的修养。但我们大多数人在对这句话解读时,往往受宋儒的影响而断章取义,例如一般会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讲中国乃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是人之必然,有个朋友远道而来,我们必然会热情款待,这是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南怀瑾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芸芸众生,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穷的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吃饭,是一件非常尴尬甚至痛苦的事情,何乐之有呀?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享受”,读书使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但有了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因为无法与人交流而痛苦,这时有志同道合、学问相当的朋友自远方而来,心中的苦闷一吐为快,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