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金祥
曹金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43
  • 关注人气:1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正确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09-03-08 10:25:39)
标签: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孔子

《论语》

分类: 学术评论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承传似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寂寞的书斋,以舍我其谁的凛然之气,肩负起布道救民的重任,但是当我们面对花样繁多的文化大餐时,是否需要体认其中的真与伪、正与偏?例如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提到,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实际上是被宋儒圈断的“残本”,《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主题突出、完整有序的文章,如果孤立地拿出其中的一句去套用,很容易误读甚至错读。例如《学而》篇包括了孔子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读,是非常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

第一句强调学习之法要在经常练习;第二句强调与人切磋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第三句强调学习的态度,不因做学问没人理解而怨天尤人。三句话的主旨是在论述读书做学问的修养。但我们大多数人在对这句话解读时,往往受宋儒的影响而断章取义,例如一般会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讲中国乃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是人之必然,有个朋友远道而来,我们必然会热情款待,这是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南怀瑾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芸芸众生,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穷的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吃饭,是一件非常尴尬甚至痛苦的事情,何乐之有呀?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享受”,读书使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但有了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因为无法与人交流而痛苦,这时有志同道合、学问相当的朋友自远方而来,心中的苦闷一吐为快,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

孔子认为,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人了解,知音有时终生难遇,但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他一定会穿越遥远的历史时空而来!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为孔子列传,这个时间隔得太远太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真切地洞察“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慨叹,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吟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