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真相,这是我唯一能够讲良心的方式了。而我只能继续可怜那些基民,这虽然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不是我能改变的。
*专业:我们是以“专业的身份”产生的,并一直维持着“专业”光环。在这方面我们是花费成本的,至少我们得把门槛提高,不管你是赵括(纸上谈兵)还是方鸿渐(拥有买来的“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只要有让基民发晕的光环就可以。07年的“上电转债”事件(多家基金,不乏大佬级的,犯了弱智错误没有及时赎回或转股造成几千万的基金损失)就足以说明基金队伍的质量。
*管理:我们拥有近乎完美的管理架构:研究、风控、决策、内审等等,但是,大部分是虚架的,能够做决定的属于少数人——不然,“上电转债”事件怎么可能发生。说一点你就明白:欧美的金融管理和监控体系一直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楷模,结果呢,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50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里森的巴林银行破产案等等,惊心怵目。历史一直在说明一个问题:任何完美的体系抵不住人的贪婪。
*老鼠仓:基民都知道的事实,但就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基民跳火坑——也许是我们的宣传起到三人成虎或洗脑的作用吧。反正监管查不到我们(找我小姨子老家他姨夫的妹妹开个户),更不用说内控了。
*抬轿:这是我们的重点,目的就是人情和钱财。08年初一家地产商缺钱要增发,人家老总找来了,那得给面子啊,就帮他逆势拉升了30%高价增发成功。地产上市公司财力和势力非同一般,这个人情和钱财赚的最划算。
*接盘:也是钱财和人情的事情。找你接盘的都是有一定实力的,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熊市,当然牛市也有。反正我们用的是基民的钱,接那点盘也不会影响太多业绩(甚至还能加点业绩),更不会影响我们的薪水,但是人财都能捞着。
*跳槽:前几天证监会发文规范这个问题,看了看,没解决实质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还违反劳动法。我们跳槽是要看机会和需要的,干好了赶快跳——更好的基金公司、更高的职位,更丰厚的薪水,甚至自己搞私募;干不好了赶快跳——洗干净自己、碰碰运气,毕竟熊市过去了就是牛市,运气肯定会轮到自己的。
*薪水:当然,我们薪水比较高,虽然只是外在的一部分就让大家这么认为。去年我们整个行业亏了60%左右,但是我们却拿到了历史最高薪水,这不是我们的错,那么多基民给我们送钱,我们不分了也不行。这个事情我们不会自己解决,该管的人不管,或者傻子多,我们乐得多分钱。
*合规: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了一些我们要遵守的条条框框,但是,不管出于有意无意,我们都会触犯红线,这种情况很经常,许多基金都有,没法明说,证监会也会说说我们,但基本就那样了,反正没什么实质东西,也不会太多人关注。
*问题:以上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一部分,其他还挺多,全说了就没意思了。大的方面是行业和行业监管问题,但基本不关我们的事情。我们最关心排名,亏赚无论,有个好排名就行,实在不行,自己旗下基金倒仓也要弄出个明星基金来,这样才能继续滚雪球啊。
*补充:实际上我们的问题根源很简单:体制和监管。有这么好的无风险机会我们不寻租就是傻子了。
*后记:公募基金的里里外外充斥着不合理和不道德,甚至违法。
基金公司不会死,这是政策制度保证的,即使严重违法违规清盘也有政府接盘。
基金公司高杠杆。拿出几个亿注册资金,就可以管理成本基本等于零的几百个亿上千亿资金,而不算其他,每年仅管理费提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这是旱涝保收的收益。拿07年说,我们的行业资本收益率是1.8,也就是说,我们投入一块钱的实收资本一年就会净赚1块八,这就不难理解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价格在一年内由不到2块钱涨到130多块钱了。
以上两点决定了基金公司:无风险的高杠杆收入,而风险全部给了基民。
有三点亟需解决:第一,基金经理的收入应该与业绩挂钩,管理费应该与规模挂钩。第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合规建设和违规监管,增加违规违法成本。第三,引入基金投资人监督机制。
为了避免法律问题,特别声明:“我”是虚构的。
请有良心者,致力于中国资本市场完善和发展者补充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文转自“大道”的博客http://james37.blog.sohu.com/116140635.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