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股票投资并盈利的家庭,比例不足2%?
(2012-05-14 18:03:36)
标签:
最新净值0.764上证2381点冯时能杂谈 |
分类: 股票投资 |
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5月13日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在有效样本中,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8.8%。其中,炒股盈利的家庭占22%,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
这份报告由32个调查小组、343人次,经过对全国25个省、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8438份有效样本的科学分析形成。
学历与股市参与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户主没有上过学的家庭股市参与率为0.47%,小学1.44%,初中4.9%,高中10.53%,中专17.61%,大专23.57%,大学本科30.66%,硕士研究生43.66%,博士研究生29.17%。
学历却与炒股赚钱没有必然关系。
没上过学炒股盈利的占33.33%,小学文化炒股盈利的占37.04%,初中文化这一比例则为9.84%,中专/职高20.59%,大专/高职25.4%,大学本科19.31%,硕士研究生22.22%。
炒股赚钱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
在调查的炒股家庭中,在户主为青年的家庭中,炒股盈利占16.14%;在中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23.71%;老年家庭中炒股盈利占比达到30.30%。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炒股赚钱的比例呈增加的态势。
另外,《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平均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了6万元。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平均达6.38万元,其中,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11.20万元,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3.1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在城乡之间差异显著,分布也明显不均。家庭资产构成中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较高,其中,银行存款占比高达57.75%,现金占比17.93%。此外,股票占比达15.45%,基金占比4.09%,银行理财产品占比2.43%。
天地侠影: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在有效样本中,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8.84%。其中,炒股盈利的家庭占22%,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
在中国,参与股票投资,并且盈利的家庭,占比只有8.84%*22%=1.94%,不足2%?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低了!股票投资致富,在中国,已经被彻底边缘化。
离开长期的股票投资,我不知道平民大众,还有什么致富之道?
昨天,读完冯时能的《冷眼分享集》。自我认为,对于普通投资大众,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冯时能,比短期论势的香港曹仁超,更有指导意义。
《分享集》的主要时间跨度,是从2007年5月29日到2009年1月5日,一天的阅读,在时空上又重新跨越了一遍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下面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话:
“当我在40年前,开始认真研究股票时,我所面对的最大难题,是资料难找。
研究股票的最基本资料,就是上市公司所发表的文告和常年报告书(年报)。
在开始阶段,我是向股票经纪行借年报,或是向朋友索取。
投资股票的朋友在收到年报后,从来不看,所以很乐意送给我。
我也曾直接写信向上市公司索取年报,但回应寥寥无几。
我这样零星地收集年报约3年,直到1968年左右,才取得突破。
我发现,只要每年付给大马股票交易所1200令吉,该所可以提供给我所有上市公司的所有文告和年报。
原来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文告和年报给交易所,交易所除了分发给会员经纪行之外,也接受其他人士或机构的“订购”。
据我所知,订户几乎全部是公司、银行或投资机构。
个人“订户”少之又少,而我是这少数个人订户之一,而且是订阅最久的一个。
我由1968年左右成为订户,直到2002年股票交易所电脑化后,停止接受“订户”为止,前后35年,从未中断。
在这35年中,最初的10年,每年订费为1200令吉,第二个10年,每年增至2400令吉,最后的15年,每年再增至3600令吉。我都照付不误。
计算一下,这35年的订费,总数约9万令吉。
在订阅初期,我在怡保当记者,月薪三百多令吉,全年收入约4000令吉;花1200令吉订阅年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我愿意付出这个代价,还把业馀全部时间,花在阅读投资书籍和公司年报上,因为我下了决心,要在这个领域登峰造极。”
在中国,缺乏的不是优秀的上市企业,而是缺乏像“冯时能”这样的财经专栏作家,以及投资者对“登峰造极”的努力、渴望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