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智宇出家心路的精神分析

(2010-10-10 16:39:11)
标签:

杂谈

几乎每一个出家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十分伤感惨痛的故事,所以一般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迈出这一步的。作为生人,他必须活着——基督教反对自杀,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不管你是如何降临这个世界的,你都没有资格自己把自己排除出去;作为凡人,他必须活在凡间,正如上面所讲的人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同样没有权利放弃生活。而迈出红尘,无疑是对生活的决裂与抛弃,其决绝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与放弃生命无异。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对佛教信徒抱有很深的同情的心理原因,尽管他们未必像我这样了解得这么清楚。以上是我分析柳智宇出家心路历程的出发点,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的。

虽然被北大高材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智商250以上(有的说260,有的说280)等诸多光环所笼罩,但柳智宇内心的苦痛很少有人了解,而他自己也不愿向人倾诉。但他在《我在大学的成长过程》这篇文章中明白交代,大学期间他一直为病痛所折磨,一是失眠(主要在大一),二是眼疾。根据《远慰风雨夕》这篇文章,他在高中就有很严重的眼疾了,好像到大学也一直没治好。一个人智商很高,但生理又有残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例如他的眼疾使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长时间用眼,否则就会疼痛难忍,所以他自己不能看书,而必须有人给他读。这样一来他就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可是这又让他觉得很难受,因为接受别人的帮助使他觉得自己无力,似乎因此就低人一等、矮人一头。他想帮助别人,以证明自己的强大,然而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找不到帮人的办法。可是这念头太强烈了,以至于他曾经去扫厕所。他自己讲到这件事时解释说是为了锻炼自己,我以为其中也包含着急于证明自己的动机的,可能他自己不好意思说出来,也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后来向往孔子,再到后来走进龙泉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一种不切实际的想帮助别人的念头所控制。孔子所代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佛家所主张的普度众生的理念,之所以被柳智宇所接受,最初都不过出于希望通过给别人以帮助从而证明自己这种幼稚观念而已。他不明白的是,儒家除了兼济天下还有独善其身,佛徒的拯救苍生其实是一种虚妄,实则自己泥菩萨自身难保。但是到了后来,帮助别人似乎成了他的一种信念,并且感悟到我发现帮助别人,受益最大的是自己。于是佛教也就最终成为他实现帮助别人之理想的不二法门了。舍身饲佛的人不是很多在皈依之初都有过这样的宏愿的么?当然我是相信柳智宇会将他的理想坚持到底的,这里不过是为了揭示他的最初动因。

柳智宇在高中、在大学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至少那些为他念书的同学他是不应该忘记的,但他感念最深的是他在加入禅学社之后认识的一位师姐。他唯一向人吐露的心曲的似乎只此一人。他是这么说的:我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仿佛世界上没有快乐,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都没有用。”“即使我帮助了别人,这件事做成了,我还是会找个地方一个人痛哭。他说不知为什么,一见到这位师姐,我内心就特别的温暖。师姐讲话的声音很柔和,仿佛抚平内心的伤痕;而她的微笑中流露着淡定,仿佛什么都已了解,什么都能包容。他觉得这位师姐的笑容既像姐姐又像母亲,所以他大一下学期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中午到艺园吃饭,因为在那里可以遇见这位让她觉得温暖的师姐。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一种恋母情结了。一个男人到了这种程度,差不多是无法自拔了。但我以为这种感情只能加深他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在他眼里,师姐是那样完美无缺,而他自己却差不多是个残废。他不敢追求师姐正如他不敢去麻省理工读书一样,一种对未来的极度恐惧将那些刚刚萌芽的念头彻底摧毁了。如果他向师姐表白了,可能他们的关系会彻底结束;如果他去了麻省,那里又没人为他读书,完不成学业岂不丢死人?一件事情,如果不去做,好像还保留着成功的希望;一旦付诸实施,反而干脆断绝了那点渺茫的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们在他出家后听到许多诸如数学界的一大损失之类的话,却不知道他在大学期间为了完成学业学得多么吃力,不知道他在国内周围人热心帮助的情况下尚且无法融洽地与人交往、专心学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差不多无法维持生存,何谈学业?这些东西在柳智宇高于250的智商里肯定都是反复盘算过的了,而且这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肯定比一般人算得更加清楚。既然在他经过那么精确的计算之后认为出家是最优选择的话,我们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了,虽然具体的演算步骤并不是十分清楚。

柳智宇觉得师姐像母亲这句话也说明他一直觉得缺少温暖与关爱,因此强烈地需求心灵上的慰藉,可是他的父母竟然一直毫不知情。从他的《陪伴母亲》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父母都是非常功利的人,有着强烈的成功的欲望,说的不好听点有些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陪伴母亲》文章中讲到母亲如何帮他办理申请国外大学,显得非常干练,非常精明,也提到母亲在楼梯上打开窗户让走廊通气这样的细节,但就是感受不到儿子的心理上的苦痛,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柳智宇的父亲对儿子要求很严厉,而且近乎冷酷无情,基本上以批评为主,而且说话时的语气极为尖酸刻薄。比如有一次他陪父亲去买面包,父亲要多买一点,儿子说:不能太贪,要注意节约。父亲生气地:你怎么这么机械,你要学什么东西都学成这样子,我可对你非常失望。又如这位父亲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带他一起看电视,但儿子看完后每次发表的观点都跟父亲相左,做父亲的就很不高兴,后来儿子干脆憋着,父亲看到他那神情却说:一副怪样子。再如儿子为了孝敬父母,寒假时提出要给父亲洗脚,父亲得知原委后却很是不屑。父亲希望儿子心胸开阔,而他自己却心地狭窄。为了让儿子更加优秀,无意识地显露出了他的刻毒本性。从柳智宇的这些经历来看,他在家庭中基本上是得不到亲情的关怀的,虽然他记得母亲告诉他身体寒要多喝点羊肉汤,父亲希望他穿得体面点,但这些都只是物质上的联系,而不是情感上的联系( 陶宏开教授语)。可能他父母对他的最大希望是出人头地,而不是身心健康吧。因此柳智宇认真学习《孝经》,想要孝敬父母,但他可能也已经发现,要真正报答他的父母,只能拿他自己那一点寒碜得不能再寒碜的身体本钱去拼命,多弄些虚名,好让他们多一些人前炫耀的资本。但这么做不需要智商都可以看得出来,很不合算。

总结起来说,以我不到250的智商计算,柳智宇对人间凡尘实在是没什么好留恋的,师姐遥不可及,父母无以为报,那就报答苍生吧。另外,从以上推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实在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跟许许多多出家人的故事一样令人心酸,并不因为柳智宇智商多么多么地高就让它神奇起来,我只是看不惯很多人非要把它搞得玄乎无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