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似是而非”要“实事求是” (零距离读报)
(2012-01-17 22:16:00)
标签:
农民工援建者民工改名户籍制度杂谈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多位律师、学者给国务院上书,建议更改“农民工”这个称呼,认为这种叫法含有歧视的意思;而拥有大量农民工的广东省也有人大代表提出类似建议,认为应该用“援建者”这个称呼替代“农民工”。
很有趣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一些东西,会让我有一种感觉,叫做“似是而非”。比如我长期关注的教育,就有一句响当当的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迷惑了无数家长的话其实也是似是而非。看到为农民工该名称的建议,我的这种感觉又来了。
“似是”是说它看上去颇有道理。你看,“农民工”这个称呼喊了几十年了,“民二代”都出来干活了。按照“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传统理念,岂不是应该“必也正名乎”?关注民工群体包括从名称上关注他们,进而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民工兄弟享有同城待遇、直至消灭城乡差别,这有什么错呢?那怎么又是“而非”呢?那就是这些道理多数是虚空的、表皮的、无关痛痒的,根本没有触及当下社会“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如果专注于为民工更名这种绣花功夫,将离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工问题越来越远。
在我看来,我一点都不觉得“农民工”这个称呼在字面上含有歧视这个群体的意思。恰恰相反,我还真的找不出另外的称呼能够如此准确地反映出这个群体的前世今生、他们的由来和工作性质。这就是几亿由农民转化来的工人或打工者,甚至农忙的时候他们还得回到田地里去,虽然栖居在大都市,但他们多数人的根还在乡村,乡村维系着他们的文化和血脉。所以“农民工”的称呼本身并无贬义,你叫一声民工兄弟还会显得很亲热。说歧视农民工,那也有,那是一些人说出这个称呼时带着的轻蔑的语气、挑衅的眼神、傲慢的态度和侮辱人格的谩骂。这我们也经常见到报道,比如城管驱逐菜农,比如豪车撞飞环卫工人,再比如开发商殴打讨薪的建筑民工。
其实个案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如果说民工群体在社会上得不到尊重并且受到歧视,则一定是制度设计上没有保证他们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是根本制度的问题。现今,政府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更多的现实问题。在举世罕见的城市化的进程中诞生的农民工群体,需要更加充分的制度、法律、政策保证来完成其身份转化和身份认同,在这些层面上,政府做得还很不够。说白了,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急着让农民洗脚进城、搬家上楼,不过是看中了农民们脚下的土地、想着拿祖宗的土地去换白花花的银子而已。
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农民工叫什么重要么?随便你叫他援建者、新市民、打工仔、外来务工人员或别的什么,那也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如果制度保障跟不上,如果民工们在城市里还是被制度当做另类或者当做施舍的对象,你就是叫他农民官、农民祖宗,有什么意义么?
所以我觉得为农民工更名是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说制度建设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那么我建议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立马为民工兄弟们做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帮他们讨回欠薪,帮他们买到车票,帮他们落实开春后孩子在哪儿上学,帮留守在农村的民工子女找一辆安全的校车。
这些不是似是而非,而是实事求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