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科吃亏”是不是盲目转科的“代价”?

(2010-06-18 16:43:38)
标签:

高考

江苏考生

文理分科

生源结构

文科吃亏

招生计划

教育

分类: 评事街


    昨天,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今年全国高校在江苏招生的总计划。这一组数据的揭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在今年江苏高招新情况下,在招生计划安排上的应对之举。
    所谓“新情况”,就是今年江苏完成对08高考方案的最后微调,实行文理分列计划、分别划线、分开录取;另一方面,今年的生源结构也出现前所未有之变化,文理科考生比例破天荒地接近1:1。而一直以来,在高校招生的计划、生源等板块结构中,历来就是文、理科计划之比稳定在1:3左右,理科考生也从来多于文科考生。
    因此,自今年高考报名信息揭晓以来,不少考生及其家长一直有一种担心:今年考文科是不是比往年难?而社会上也一直有一种说法在流传,叫“今年文科生高考吃亏”。
    暂且撇开是不是真的“吃亏”,先看看这种局面是怎么来的。
    2008年高考结束以后,江苏开始针对当年情况进行调研,并在年底前后拿出了08高考方案的几点微调意见,其中就包括了将在2010年实行文理科分开。因此,文理分科应该是早就确定的招生政策。遗憾的是,还没等到该项微调政策的出台,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中学就出现了学生“理转文”的案例。一波又一波的媒体报道从大众传播的层面上放大了这一起初并不明显的动态,加上中学在现行考核体制下有意无意地默许和引导,一时间学生理转文成风。即便是在教育部门拿出08高考五点微调意见后,在一些中学仍然继续进行着理转文。当时很普遍的认知是:08高考结果证明了理科生吃亏,只有转文科才是正确选择。
    就这样,非理性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教育考试制度上的那些不完善和设计缺陷,在整体上助推了大量高中生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在这股歪风愈演愈烈时,我们并没有看到教育部门及时站出来对其叫停;而当人们意识到如此接近的文理科生源比例与历年来的文理科招生计划的冲突时,似乎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目前的文理科生源结构的怪象实际上是从08年秋季开始就决定的,而不是2010年高考报名的结果。换句话说,多数理转文的考生以及在背后指导、要求他们做出转科选择的教师和家长,无论是盲动还是从众,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吃亏”的心理准备的。那么,当有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就多少会为错误的选择付出代价,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好在当前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教育考试部门和招生院校有能力通过计划的制定、调节等方式来应对这种新情况,从而使一部分考生有可能承担的“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消失,用政策来保证全省高考录取率的提升和考生个人合理志愿的实现。
    从目前公布的文、理科招生计划数看,其比例之近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它并非削减理科计划的结果,而是招生总盘子与往年相比的增量,是在各批次录取院校做文科计划的加法。在我看来,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招生计划实际上是与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而不是与生源结构相对应的。在“非常”情况下,将招生计划调到基本与“非正常的”生源结构相匹配,本身就显示了各有关方面以人为本、保证考生利益的爱心和善举。
    也许还会有人不满意——比如说前两批本科文理科计划的差距。不过,往年的实际录取结果也清晰显示:高分段考生中,文科倾向考生明显少于理科;文、理科倾向不同的考生,其录取的比例与其成绩段分布也是吻合的。
    我希望今年的文理科考生都有很好的录取结果。这样,我至少不用担心秋季开学后会不会又出现什么“文转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