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妈哭空调”凸显家长脆弱
(2009-09-16 13:09:10)
标签:
宿舍空调武大学生家长武大校长家长会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很多人立刻想到: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80后、90后都是从小娇生惯养,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所以家长哭诉:我女儿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你们为啥不给宿舍里装?也有家长有同感,觉得现在条件好了,给大学生改善学习生活条件没什么不可以。
从情理上讲,上述说法无所谓对错,都有一定的理由。独生子女--无论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是家长的心尖儿,都尽其所能护着、宠着,都愿意尽其所能给予其良好的物质条件,这在很多家庭是普遍现象,也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看,独生子女不同于非独生子女的特点是客观存在,他们的身心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对家长、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肯定也不同于非计划生育年代的多子女家庭。因此,今天的成年人、包括学生家长在内,恐怕不能简单地呵斥孩子:瞧你这熊样,我们当年没有空调不也过夏天嘛。因为,时代确实不同了,很多差别其实是时代的差别,它不是斥责孩子的理由。
以改善生活条件论,装空调绝对不算是一种奢侈。从芭蕉扇到电风扇再到空调,是科技和社会发展提升生活舒适度的印记,本身无可厚非。况且,气温形成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一座摇着扇子的城市和一座挂满空调的城市给人们的“热感”也是不一样的。“热岛效应”只能让空调越来越多,而人对它越来越依赖。因此,只要我们承认在家里装空调不是“娇生惯养”,也就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说在学生宿舍装空调就是娇生惯养,毕竟空调不是奔驰跑车也不是按摩浴缸,它只是夏季生活的普通家用电器而已。
那么,我们现在议论“武大学生妈妈哭空调”这件事情的根子和意义在哪儿呢?我以为是家长的反应和态度。面对没有空调的宿舍、面对女儿“我觉得火烧心”的不适,家长应该怎么看、又怎么办?此时摆在家长面前的,既有私密环境(住宅)和公共环境(宿舍)的区别,又有女儿和母亲、学生和学校的身份区别。作为家长应该也必须明晰这个区别并且引导孩子从意识、心态到行为准则、生活模式等各方面都去主动适应新的身份和新的环境,而不是不顾这种差别,一味地张开羽翼由着孩子、护着孩子。
而在感性上,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不愿放手、不想放手、不舍放手,强烈的自我暗示:孩子离了我还不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从“被需要”中获得满足感,试图用一切理由来证明孩子仍然需要自己。有如这位武大女生的母亲,她就用向校长哭诉的行动宣示给女儿:你自个儿发愁不行,还是需要妈妈去找校长。不是吗?!
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并没有觉得苦、累、差,而家长却看不下去觉得孩子会受不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辨别一下:究竟是孩子脆弱还是家长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