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的根子在大学行政化
(2009-03-17 13:45:07)
标签:
浙大造假学术不端李连达大学行政化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教育部官员在其开出的“猛药”中列举了道德制约、制度制约、监督制约三剂方子,可谓辨症施治。但是,我不得不问一句:这些“猛药”难道过去没有下过吗?哪所高校、哪位教师闭口不谈师德风范?哪所学校完全没有相关学术制度?至于监督,仅仅是来自民间、来自媒体的监督还少吗?怎么会让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呢?
我以为,高校的学术不端虽然事发“学术圈”,但是其根源在于大学的行政化。大学越来越严重的行政化架构导致其管理、运转、考核、监督等诸多体制、机制偏离了教育的、学术的轨道,违背了办学规律,诱发了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
从行政体系看,说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官场恐不为过。从科长到校长,都有与政府机关对应的官职级别,戏称“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行政体系下里,学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成为很多人的价值取向,教授治校的传统办学理念名存实亡。当上了院系乃至校领导的教授、博导行政事务繁多,还要带研究生,带课题组。他们确实难以监管其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和攻关团队的科研成果论著,而恰恰有很多问题就出在有他们本人署名的文章里。
大学行政化对学术不端形成的另一个不良影响是行政化考核。教师无论升职、晋级,都有论文的硬性考核指标、包括发表刊物的等级都有详细规定;有的院校对教师论文数量制定刚性指标,却不顾教师工作量及其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在类似于GDP考核的论文考核指标逼迫下,一些人违背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用抄袭、剽窃、造假等手段炮制论文,而学校则拿着教师论文去应对来自上级部门的一次次行政化检查、评优、考核,形成了恶性循环。
行政化还在大学形成了行政、学术“两张皮”,而且学术围绕行政转,接受行政化评价和考核。在这种情况下,滋生了学术不端的行政机制反而会成为学术不端的保护伞,相关涉案院校必然以其行政思维而不是学术道德来否认、反驳甚至无视学术不端的存在,以维护其行政的权威和尊严。
因此,剪除学术不端的猛药,似乎不在上述三味,而在打破大学行政化。